原标题:
集宁区:就业“饭碗”盈满民生幸福
内蒙古日报记者 郭奇男 集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诺琪 美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今年以来,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提升培训质量,推动稳岗减负,全力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让群众端稳就业“饭碗”,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要素保障。
零工市场保就业
一大早,集宁区常青零工市场内人头攒动,每天都有近百名农民工在这里找营生。今年66岁的退役军人钟辉,早在1992年就拎着工具来到集宁区“闯江湖”。“以前都是‘站桥头’,自从有了零工市场,我们也有了固定的求职场所。”钟辉说。30年来,钟辉从农村融入城市、从“站桥头”走进就业大厅,零工市场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保障,更多的是让他找工作有了门路、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
像钟辉这样外来务工人员在集宁区有很多。今年以来,集宁区通过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为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平台,加大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力度,全方位、“点对点”提供就业岗位,让群众实现稳定就业。截至目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5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4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5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434人,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
“我们依托常青、天桥两个零工市场,深度挖掘就业市场潜力,实现线上线下齐头并进,为用工者和务工者建立最优的就业资源配置体系。”集宁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常青零工市场工作人员张晓兵说。
技能帮扶促就业
在集宁区虎山东路虎山雅园小区,有一家名叫“河南烩面”的店铺,进店吃过饭的人都会发现这里的帮厨大都是聋哑人。
在开放式的厨房内,正忙着制作面条的许伟师傅,由于天生聋哑,从没上过学,甚至连标准手语都没学过,一直封闭在无声的世界里,更没想过干一份工作自食其力。前段时间,经人介绍,得知“河南烩面”餐馆可以为聋哑人提供就业岗位,他就过来试试。面馆老板张聪得知许伟的具体情况后,决定把他留下了。
“聋哑人心里苦,思想上比较自卑,担心被别人看不起。我会一些手语,经常和他们交流。”面馆老板张聪说。面馆仿佛是一个治愈残疾人心灵的港湾,顾客的理解,给了店员们最大的善意。老板张聪又经常开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渐渐地,他们也变得乐观豁达起来。
据了解,这家面馆是乌兰察布市大诺助残圆梦服务中心的一个项目。该中心现有“喜憨儿洗车中心”“中医心灵盲人按摩” “无声的蛋糕房” “融爱花艺”和“感恩膳食”等多个助残服务项目,已为30多名残障人士、16名低保户提供就业岗位,帮助残障人士以及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梦想。
订单培训稳就业
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大龄失业人员是重点就业群体,根据就业创业需求,集宁区通过分类施策、综合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政府托底帮扶手段,有针对性地推送岗位、推荐就业,做好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为重点群体提供多样化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公益性岗位安置218人。
今年47岁的马艳霞,通过参加就业部门组织的民族手工艺制作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掌握了民族手工艺制作技能,还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这几年一直在家里带孩子,不方便出去工作。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个免费就业培训,我就参加了。经过培训,现在当上了助教,收入也比较稳定,时间也自由,我特别满意。”马艳霞说。
马艳霞享受的暖心服务是集宁区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牢牢端稳“饭碗”的一个缩影。集宁区对于没有一技之长的失业人员,进行免费“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要什么,就组织培训什么,合格人员可以坐上“就业直通车”,直接与用工企业对接。低学历、低技能是求职者的“绊脚石”,对于农民工、低收入就业困难群体,集宁区依托“蒙速办”APP设立的零工市场模块,登记用工信息及求职需求,让更多的企业用工、家庭临时用工、零散务工人员实现求职精准化、便利化。
站在新起点,集宁区将继续聚焦百姓的期待,精准实施就业创业措施,通过建机制、稳岗位、拓渠道、保重点、兜底线、强培训、优服务等系列举措,让就业“饭碗”盈满民生温度。
原标题: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就业“饭碗”盈满民生幸福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