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就业饭碗端得更牢(主题)

——宁都县探索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改革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副题)

廖海峰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燕

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并存等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如何破解?近年来,宁都县积极探索劳动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改革,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去年以来,该县共培训劳动力6682人次,累计发放各类培训补贴资金455.9万元,有力提升了劳动者素质,缓解了“就业难”“技工荒”等结构性就业矛盾。今年前三季度,全县新增就业1.226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3548人。

创新机制激发动力

走进宁都技师学院育婴师培训班,会同乡会同村村民张七秀时而目不转睛地盯着投影屏幕,时而埋头记笔记。57岁的她没有想到,自己还能重返课堂。

在宁都,很多城乡劳动者像张七秀一样,有务工意愿但缺乏一技之长。“一头是‘就业难’,一头是‘招工难’。”县人社局局长王名珠告诉记者,去年,全县就业人数超23万人,其中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不足10%,全县八成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工人短缺问题。

为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宁都县探索劳动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改革。该县建立因需培训机制、全员覆盖机制、多次补贴机制、灵活办班机制,将培训人员的年龄上限放宽5周岁,对宁都县外户籍务工人员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突破只能享受一次培训补贴的限制,做到培训一次、补贴一次,开设20天、1个月、3个月乃至半年以上时间不等的职业技能培训班等,全县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面大幅提升。

融合培训提升能力

走进易富科技服饰有限公司,52岁的刘秀英正坐在流水生产线旁有条不紊地缝制衣服。从最初笨拙地数眼、穿眼到熟练地完成拼接、上袖、合身,已是熟练工的刘秀英,在家门口上班每月工资有五六千元。“以前我外出务工,既没啥技能,也放心不下家里,现在学了技术,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家庭工作一个都没落下。”刘秀英说。

为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宁都县创新推出产业链和专业链融合、学院派与土专家融合、课堂学和实践学融合、线下管和线上管融合“四个融合”培训模式。围绕产业链,聚焦轻纺服装、电子信息等“1+2+N”工业主导产业,黄茶、黄椒等“五黄一白”农业特色产业,餐饮、职业教育和培训等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改变了过去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

“四个融合”培训模式,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常态化、精准化,有力提升了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今年,该县累计开设专业10余个、培训班110期,先后输送专业技能人才669名,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的人员达1084人。

贴心服务释放活力

经过30天的厨师培训,常年在工地扎钢筋的固村镇回龙村村民陈风秀,成为宁都厨师培训班的第一批毕业生。

培训班结束的第二天,陈风秀就入职一家餐饮企业。“食宿全包,缴‘五险一金’,每个月的工资基本上都能攒下来。”陈风秀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

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就业,始终是职业技能培训追求的目标。宁都县通过资源大统筹、聚合大数据、组建大平台、培育大品牌,构建“四位一体”的贴心就业服务体系,释放了就业活力,推动就业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如今,宁都县统筹公共就业服务政策、制度、资源、力量,打造了城区步行半小时、乡村辐射5公里的便民就业服务圈。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推动由“人找政策”“人找服务”向“政策找人”“服务找人”转变。实施劳务品牌培育工程,先后打造“宁都菜农”“宁都裁缝”等劳务品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宁都县持续扶持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赖沙电商园等阵地建设,整合政策、载体、导师等创业资源,提供全程化、精细化创业服务,提升创业服务质量和创业成功率。目前,该县有2800余人返乡创业,带动8500多人就业。

原标题:江西宁都县:让就业饭碗端得更牢

来源:江西日报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