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时间证明了陈志刚的眼光:他们做出了国内最大的开放式双创生态地图,覆盖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的56万双创主体,包括孵化器、众创空间、联合办公等在内的7000多家双创载体,在双创版图中可以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  “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10月18日,沉甸甸的十九大报告给如火如荼的双创事业再添一把火。  三年前的夏天,双创战略正式提出,创业者借力东风走向前台。但与此同时,困扰他们的问...

 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6dc28945c80c2c2jpg OLD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6dc28945c80c2c2jpg /></p><p align= 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f8ba6564ff423aajpg OLD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f8ba6564ff423aajpg /></p><p align=  时间证明了陈志刚的眼光:他们做出了国内最大的开放式双创生态地图,覆盖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的56万双创主体,包括孵化器、众创空间、联合办公等在内的7000多家双创载体,在双创版图中可以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

  “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10月18日,沉甸甸的十九大报告给如火如荼的双创事业再添一把火。

  三年前的夏天,双创战略正式提出,创业者借力东风走向前台。但与此同时,困扰他们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如何选址、选择哪家众创空间、本地有多少同类创业公司……正是看到了热度渐高的创业形势和创业信息不对称的现实障碍,陈志刚带领团队盯上了双创产业数据这个“当红炸子鸡”。

  三年后,时间证明了他的眼光:他们做出了国内最大的开放式双创生态地图,覆盖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的56万双创主体,包括孵化器、众创空间、联合办公等在内的7000多家双创载体,在双创版图中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

  创业资源“集散地”

  如今在创业投资领域拥有海量用户的双创地图最早只是陈志刚的一次意外尝试。

  “最开始推出双创地图是在去年,更多是为了以地图形式展现北京的双创平台情况。当年双创关注度很高,但我们在与政府及业内沟通中深刻感受到大家对市场情况缺乏直观和明确的了解。甚至连政府部门都发愁,统计不到即时的具体数据。”陈志刚说。

  于是在去年5月份,他和团队对北京众创空间市场做了一次深度调研。以产品已注册数据为基础,结合合作伙伴提供的数据以及线下一家家确认的数据,做出了第一个双创地图——通过纸质地图标注的方式,将市内众创空间的分布和价格等基于地理位置、资源分布等进行逐一标注。

  出乎团队意料的是,这张北京众创空间地图一经推出就受到广泛欢迎。

  在地图上,北京市众创空间的分布情况和入住价格一目了然,创业者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了解目标地区的入驻情况,选择心仪的“主场”。在给用户提供一份“众创空间使用说明”的同时,更多宏观创业形势的密码也通过这张图反映出来。比如在北京,中关村、望京和CBD就汇聚了最多的创业者,浓厚的创业氛围、完备的服务设施和有吸引力的政策优惠让这几处地区成为创业的“金巢”。

  趁热打铁,围绕北京地区众创空间的分布、价格、入驻率等指标的后续深度调查不断展开,合作需求也纷至沓来:寻找合适众创空间的创业团队、希望了解北京众创空间发展情况的外地协会、来自全国各地区的邮件咨询,关注中国双创发展情况和数据的国外研究机构甚至也找上门来。据项目负责人蔡小月回忆:“北京双创地图推出后,平均每天都会收到50多封邮件,大家来信索要地图、咨询情况、要求合作。”

  众创空间方糖小镇是双创地图的早期用户,对于这幅地图给予创业的帮助体会很深:“无论是做市场调研、选址,还是做联合办公室报告分析,我们都会用到它。”

  让数据“说话”

  几年来,伴随着大量人、财、物等社会资源集聚双创领域,依靠传统方式管理双创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让双创资源更加合理地规划,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需要大数据的指导和支撑。

  数据是双创地图的核心。作为双创要素和资源聚集平台,双创地图可以基于地域、行业、发展态势等要素形成不同层面的数据,为双创要素高效合理地分配、科学引导相关产业发展等提供决策依据。

  在双创地图的基础上,双创数据可视化系统等双创数据升级应用也相继出炉。通过数据模型和先进的可视化技术,更加全面直观地呈现一个区域甚至全国的双创生态建设、资源布局、产业趋势等发展变化情况。

  今年3月初,一篇题为《北京众创空间入住率不足30%》的文章传播开来,引发了市场对众创空间和创业形势的负面猜测。借由与全国上千家双创载体的密切联系,陈志刚带领团队快速组织了一次实地调查,证实此言论严重失实。通过双创地图和实地走访,他们得出“北京市备案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实际入驻率高达85%,而未经国家级备案的近百家众创空间的入驻率也在60%左右,在全国居于领先位置”的结论。即使极个别区域的少数空间存在入驻率不高的问题,但也没有传言中那样悲观。

  “最重要的是,众创空间的运营不能单以入驻率来考量,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指数。随着众创空间行业的持续迅猛增加,以及创业市场的波动,不同时间地点的入驻率都会随之起伏。众创空间的科技服务功能、产业资源整合等才是其真正价值所在。”在最终成文的《北京众创空间入驻率调查报告》中,北京众创空间联盟相关负责人这样强调。

  如今,各地政府和双创服务机构都可以免费接入双创地图,使用相关数据,高效了解本地双创资源的区域分布及产业的发展态势,洞察本地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资本市场的动向,知悉哪些产业相对薄弱需要培育和扶持。一些双创服务资源有限的地方还可以借助地图,引入更多资源,完善本地创业服务,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超车”。

  从“展示”到“连接”

  从一到多、从点到面,这种用地图表现城市众创空间及双创现状的形式很快推广开来。一年多来,国内已经有约150个双创活跃城市有了“定制版”双创地图。

  一幅幅地图就像一处处创业资源中心,创业者、投资机构、众创空间、服务机构等创业链条上的要素都汇集在这一平台,既能自我展示,又能查询所需。寻求合作,相互扶持,一个个开放流动的创业在线生态系统逐渐成型。

  初期双创地图重点在“展现”——即以公司、载体、投资机构分类展现双创资源分布,用户可从中了解企业位置、主营业务、融资情况、联系方式、近期资讯等基本情况。

  经过逐步迭代,如今的双创地图已经完成了从“展现”到“连接”的进化。

  站在“连接”端点的是众创空间、投资机构和初创企业,让他们“找到彼此”是双创地图的价值。对众创空间而言,双创地图打包提供它们的场景图片、联系方式、具体位置及价格、空位情况等信息。对于投资机构,则有所投项目、投资方向、阶段介绍及商业计划书提交入口等。至于企业,双创地图近似一个寻求合作的通路,无论是求职位、求投资,还是求资源、求合作,都可以到地图上“求援”。

  “我们下一步希望基于此促成各方进一步的了解,直到产生实实在在的交易。”陈志刚说。

  要把地图做“活”,还需要进一步“精耕细作”。把创业上下游的要素进一步贯通,消灭中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壁垒。比如,围绕新零售、科技金融、文化娱乐、电子商务等垂直领域,通过“垂直地图”和数据,将上下游资源、甚至跨界资源更加便捷地整合,从而激发创新链的形成,推动产业发展。

  而基于地图的开放性,创业者可以借此掌握垂直细分领域,作为自己企业发展的指导,实现“在地图上创业”。创头条联合创始人李茂达表示:“当专业化发展成为社会共识,也将成为众创空间新一轮竞争的主战场,依托专业化服务把众创空间做成‘重’创空间,深化和产业的连接和互动,是众创空间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我们有系统的产品规划、专业的大数据技术团队,及对创业创新产业的深入理解。”在被问到核心竞争力时,陈志刚说。同为创业者中的一员,他希望通过大数据技术、双创地图及相关数据产品,为双创事业提供更有效的赋能服务。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