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闭幕。为期15天的“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通过7大主题、11场论坛以及为期3天的教育产品创新展,引领教育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趋势,展示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化创新产品,助力教育的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教育”创新生态。 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闭幕式现场 此前,专家学者就互联网教育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研讨。 目前,我国的在校学生近3亿...
6月15日,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闭幕。为期15天的“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通过7大主题、11场论坛以及为期3天的教育产品创新展,引领教育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趋势,展示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化创新产品,助力教育的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教育”创新生态。
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闭幕式现场
此前,专家学者就互联网教育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研讨。
目前,我国的在校学生近3亿人,专业教师超过1500万,各级各类学校超过50万所,上学难的矛盾已经得到了根本缓解,而上好学校难,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质量和公平问题凸现。“以慕课、微课程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共享课程资源,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所言,“互联网已经成为改变教育的重要力量。”钟秉林谈道,以慕课、微课程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共享课程资源,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闭幕式嘉宾合影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认为高校要在改革中扭转“重学术、轻教学”的现状,要把突破传统学习局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重点。实际上,互联网教育正是专注于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指出,我国正进入一个教育和学习资源的“战国时代”,“互联网+教育/学习”是大势所趋,今后所有的师生关系、资源配置方式都将重新定位,呈现能者为师、愿者为生的崭新格局、公共和非公共资源相互交织的繁荣景象。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黄英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互联网和教育深度融合,教学手段的改变提升了教学的效果,也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变革,有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在大会上表示,这一模式的好处在于不受时间,地点,资金的局限,顺应时代快速发展的趋势。也使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更加便捷快速的得到优质的资源。在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的重要变革时期,人们通过终身制教育的互联网教育的新时期已经到来。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认为,当今教育机构做的事情大多是基于“教育+互联网”而非“互联网+教育”,教育的本质没有变。在互联网下的教育,如果还只是面对电脑死板地学习,就不是教育而应叫做训练,教育和培训、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认为,21世纪中后期将会出现一些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教育课程和更加精准的教育。他希望互联网教育科技可以将学校的围墙打开,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老师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两者相结合组合使用,来实施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模式。
闭幕式上还举行了《育见未来》纪录片开机仪式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