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20年春天的这个就业季还是显得极为特殊。874万,当再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与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不期而遇,哪怕旁观者都会替求职中的毕业生捏一把汗。

  在舆论场中,“史上最难就业季”早已不是一个能激起涟漪的话题。

  过去十几年里,屡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让几乎每个就业季都被冠以“最难”之名。

  即便如此,始于2020年春天的这个就业季还是显得极为特殊。874万,当再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与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不期而遇,哪怕旁观者都会替求职中的毕业生捏一把汗。

  原本打算寒假过后尽快返校敲定工作的毕业生们想不到,有朝一日就业市场也会受到“黑天鹅”如此猛烈的冲击:没了往年春招时的“金三银四”,没了人头攒动的校园招聘会,甚至返校都成了奢望……春节刚过,一张难度让人始料未及的“考卷”便在他们面前展开。

  与很多其他活动一样,疫情之下,招聘也被迫搬到了“云端”。特殊的“云端”求职经历,也成为这届毕业生关于2020年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记者采访了3位在今年求职潮中奋力“上岸”的毕业生,尽管经历迥异,但他们都用亲身经历证明了,为了获得一份心仪的工作,自己可以有多拼。

  在“最难春招季”努力突围

  6月中旬,在线办完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最后一道手续,程洋长出了一口气,随手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这段忙乱的日子终于要画上句号了。你好,未来。”

  此前几个月里,考研的失利和随后远比想象中坎坷的求职经历,让他一度感到自己“快抑郁了”。

  就读于武汉一所理工科重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程洋,一直梦想去清华大学读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从2019年5月起便全身心投入到备考中。

  考研并不顺利,专业课考试一结束,程洋就认定“这次肯定凉了”。

  那时已是2019年12月底,秋招早已结束。心情稍微平复后,程洋整理了一下简历便踏上了返乡路,他打算春节过后马上回学校迎接春招,争取尽早把工作定下来。

  身边同学参加秋招时的斩获和以往师兄师姐们传递的信息,让程洋起初并未觉得接下来的求职会有多大难度。

  根据以往经验,每年三四月是企业招聘的高峰期,因此,毕业生中一直有“金三银四”的说法。程洋平时关注的各种求职自媒体发布的文章,同样传递着类似的乐观情绪。

  程洋一直向往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的深圳,在他想象中,自己毕业季的夏天会在那里的某家科技“大厂”度过,和来自天南地北的新同事一起顶着太阳参加入职素质拓展培训。

  孰料,2020年春季的用人市场不但没有迎来暖春,反而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人措手不及。程洋在鄂南某县的老家疫情虽不像武汉那般严重,但也出现了不少感染者。

  1月底到2月初之间,迅速发展的疫情吸引着人们的大部分注意力。程洋所在的几个同学微信群里,疫情也几乎是唯一的话题。那时,他尚未意识到疫情会给就业带来何等冲击。

  2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预计今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在疫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之前,为防止大规模人员聚集,教育系统举办的各类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将暂停。

  看到这条消息,程洋意识到,以往春招季校园宣讲会上人头攒动的场面不会出现了,自己的求职路可能也不会如预想般顺利。

  大学生就业一向被视为“保就业”的重中之重。抗疫战争硝烟远未散去时,一场就业保卫战早已悄然打响。

  2月底,教育部启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联合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和一批社会招聘机构,为毕业生提供包括网上面试、网上签约和网上办理就业手续等系列就业服务。

  学校也在第一时间推出了网上招聘平台,程洋介绍,应届毕业生在平台上注册审核通过后就可投递简历,用人单位可根据需要向求职者发起文字或视频沟通,而后给出“通过”或“不通过”等备注。

  疫情冲击下,企业招聘意愿的降低显而易见,在复工复产前尤其如此。

  程洋投出的几十份简历绝大部分止步于面试,直到3月中旬,才有一家位于深圳的科技公司愿意为他提供一个试用机会,但面试官了解到他身在湖北后,又以需要立即上岗为由变相拒绝了他。

  程洋手机上装了四五个求职APP,手机一振动马上查看。每天他至少要看3遍邮箱,盼着未读邮件一栏右侧弹出那个代表有新邮件的小红点。

  他加的几个求职交流微信群里,情况相似的应届毕业生不在少数:考研失利,错过了秋招,不得不在“史上最难春招”中努力突围。

  这是一个人数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按照教育部此前公布的数据,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为341万,6月发布的《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则显示“今年研究生招生111.4万人”,两相比较可知其规模。

  对面临这种情况的毕业生来说,今年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教师等政策性岗位的扩招无疑是“上岸”的重要机会。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今年政策性岗位已吸纳280多万毕业生就业,比去年同期增加70多万。

  各项促就业政策逐层传导下,效果开始显现。到5月中旬,越来越多“喜提offer”的群友开始在群里报喜。

  每当看到类似的消息,程洋都感到包裹自己的那层焦虑又收紧了,但他还是坚持找一份能发挥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大不了考研‘二战’,之前已经有基础,再来一次,志愿报得谨慎一点儿肯定没问题”。

  带着这样的心态,程洋继续一边修改简历,一边复盘之前的面试,从中总结技巧。

  知乎上有这样一组提问:2020届毕业生到×月份还没找到工作是什么体验。每个月份对应的提问下浏览量都超过百万。程洋不时会去看一眼,给一些感到有共鸣的留言者点赞。

  这样的关注一直持续到6月,终于,北京一家互联网“大厂”向他表达了录用意向,岗位是他一直心仪的产品经理,薪酬待遇也足够吸引人。未作犹豫,程洋立刻决定签约。

  “真没想到求职‘战线’拉得这么长,从寒假一直到毕业。”程洋觉得,几个月来自己虽然备受煎熬但也不无收获,“疫情以来的经历让我明白,凡事不能有侥幸心理,对未知有个准备,面对困局才能稳住阵脚不慌乱。”

  回家乡续写教育梦想

  虽然过程有些曲折,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20届毕业生刘斯琪最终还是收获了心仪的“offer”。

  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刘斯琪毕业后应该回到家乡宁夏续写自己的教育梦想。不过秋招时,抱着试一试、增加求职经验的态度,她也参加了几场招聘会。这个专业成绩优异、拿过国家奖学金的女生,很快就收到了3所上海、杭州等地学校递出的橄榄枝。

  但这并没有动摇她的志向。一次双选会上,一名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任教的年轻女教师告诉她:“上海有很多优秀的人,可能并不缺你一个,但回到家乡后,你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那里的教育事业更需要新鲜血液。”

  原本就要回家从教的她,听了这番话决心更坚定了。放寒假回家时,刘斯琪开始专心准备应聘家乡的学校。

  按照原计划,宁夏生源地公费师范毕业生双选会将在2月举行。从1月份开始,瞄准高中数学教师岗位的刘斯琪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累计刷高考题20份;先后准备35节课的教学设计;边讲、边录、边改进,一共录制了18节模拟课程……

  疫情迫使用人单位纷纷把面试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教育系统也不例外。教师招聘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考查解题能力,面试则侧重考查授课技巧。与别的岗位相比,线下到线上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无疑更大。

  试讲对象从以往的真人一下变成屏幕,经验尚少的应届毕业生短时间里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并不容易。此外,受疫情影响,师范生们的实习、面试都有所耽搁,实战中练习的机会自然也相应减少。

  和疫情期间大批化身“网络主播”的教师一样,包括刘斯琪在内的师范生们提前体验了一次“云端”授课。

  录视频回看自己讲课过程这个学习中养成的习惯,无形中使刘斯琪能更好地适应变化。

  “这是老师传授的一个方法。通过录制视频,回看自己的讲课过程,以便直观发现自己表情、语言、动作上的瑕疵。”刘斯琪举例说,通过回看视频,她发现自己在语句衔接中特别喜欢用“那么”两字,而且语调容易“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发现这些问题后,她就慢慢地通过改变重音强化抑扬顿挫之感,同时提醒自己讲课中尽量回避口头语。

  那段“宅”在家为求职做准备的日子里,刘斯琪不断自己练习,避免生疏,坚持刷题、备课,通过录制视频再回看的方法纠正自己的教姿教态。

  “我觉得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了很多。”刘斯琪说。

  尽管准备足够充分,她还是遇到了手忙脚乱的时刻。

  对她来说,印象最深的一次面试经历发生在2月中旬。那是一次在家进行的线上面试。学校当天9点通知学生们,要在12点前准备好15分钟的模拟授课视频和详细的教学设计。

  “那时家里没有黑板,家人就赶紧用A4纸贴在墙上,拼成一块黑板让我试讲,我用马克笔写板书,请父母帮忙拍下了视频。”刘斯琪回忆说。

  打那以后,家人帮她借来了一块小黑板以备不时之需,“有了黑板就像有了一个真实的讲台,模拟上课更接近真实场景了”。

  疫情给各类招聘会按下了暂停键,很多毕业生先敲定工作再全力准备毕业论文的计划也因此被打乱。

  “三四月份几乎每天都是上午写论文,下午备课准备应聘。”刘斯琪说,临近毕业工作还没定下来,那段日子难免有些焦急。

  尽管过程颇为曲折,所幸结果还是尽如人意。4月底,看着银川市第一中学网站上,自己拟被录用的信息顺利通过公示,刘斯琪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这是她的母校,也是宁夏名列前茅的优质高中。

  如今,已经走上讲台两个多月的刘斯琪负责高一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同时还承担着班主任的工作。学校对年轻教师成长的关心、学生出色的表现,既带给她沉甸甸的压力,又给她注入动力。

  家乡近几年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进步也让刘斯琪感到惊喜:“上大学时接触到的智慧课堂,如今不仅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有,家乡的学校也用上了。”

  她相信,在家乡的讲台上,自己能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跨越万里的归国求职路

  5月12日上午,随着乘坐的国际航班在广州降落,高钰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隔着机窗向外望去,她有些分不清模糊自己眼睛的,是泪水还是护目镜里积存的水汽。

  她回国后的第一个目的地不是家,而是位于北京的某国有银行总部面试现场,在美国时她已通过了这家银行的在线笔试和两轮线上面试,按照银行要求,最后一轮考核需要面对面进行。

  根据防疫政策,她首先要在入境地接受14天集中隔离,而后再在北京进行为期一周的居家隔离才能去往最终目的地。

  两年前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读硕士时,高钰设想过不下10种毕业后可能的选择,唯独没想到留学之旅会结束得如此仓促,归国之路又会如此波折。

  1月份国内疫情初起时,这个关心时政的女生一边关注着国内的信息,一边在英文社交媒体和学校的课堂上一遍遍回击那些“戴着有色眼镜评价中国的声音”。

  此时,她仍未想到自己的人生选择会因疫情受到如此大的影响,“3月初看国内新闻,感到武汉的疫情防控形势已经明显好转,当时想国内应该很快就能控制住疫情,一切都快回到正轨了”。

  然而,3月起海外疫情发展之迅速让人始料未及。形势的变化不仅使海外学子们经历了两场“战疫”,也让很多临近毕业的留学生开始思考后面的路该如何走。

  按照学校的学制,高钰将在4月中旬毕业离校。在导师推荐下,去年年底她已被纽约一家知名智库录用。3月中旬她得到通知:因为疫情,那家智库暂停运转,自己的入职也无限期推迟。

  回国还是留在国外?毕业后马上回去就业还是先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人生的下一个十字路口横着一道道颇费思量的选择题,临近毕业,很多海外留学生会经历一段迷茫期。像高钰一样,相当一部分留学生虽然打定主意要回国,但也想借这个机会增加一段在国外工作生活的经历。

  但随着疫情发展,很多人不再为此纠结。

  长期关注留学生就业的在线职前教育平台“职优你(UniCareer)”日前发布的《2020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估计,今年归国就业留学生人数将达80万,比往年增加七成。

  “大家都逐渐意识到,海外疫情短时间内难以控制,孤身在外面临的不确定性太大了。”高钰说,随着疫情愈演愈烈,国外用人岗位数大幅下降,自己所在的几个留学生微信群里,“回国”成了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

  随着疫情发展,学校宣布所有课程改为线上授课。周围的社区开始出现感染病例,高钰索性把自己封闭在租住的公寓里,尽量减少外出。完成离校前最后一门课的同时,她生活的重心完全转到了求职上。

  毕业前后那段时间,高钰经常被睡梦中袭来的焦虑感惊醒——她急于尽快把工作定下来,然而最初投出去的几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

  被类似焦虑感笼罩的不只她自己。以往,很多国内大型企业和在华外企都会留有面向海外留学生的专场招聘,疫情之下,类似的岗位数量断崖式下跌。

  不少仓促之下投入国内就业市场的留学生发现,除了准备不足导致的手忙脚乱,与国内就业季不同步的毕业时间、招聘信息上的差异、一些招聘流程因为身在国外无法及时跟进等因素,都构成了不得不努力克服的“就业时差”。

  渐渐地,高钰投出去的一些简历有了回复,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问题又摆在她眼前:由于时差原因,国内用人单位的线上统一笔试、面试时间,很多安排在美国当地时间的下半夜。

  为了面试时能打起精神,高钰不得不强迫自己调整作息时间。一些国内的亲戚朋友发现她经常当地时间凌晨三四点钟还在使用微信,纷纷来询问原因,她笑称自己在提前“倒时差”。

  4月中旬,拿到毕业证的第二天,高钰收到了一家大型国有银行总行的终面邀约,按照要求,这一轮面试必须当面进行。

  跟人力部门沟通说明自己的情况后,高钰得到了面试最晚可以延期到6月份的许可,紧接着,她马上着手研究回国行程。

  彼时,中美之间的直飞航班大多处于停飞状态,极少数尚在飞行的航班不仅一票难求,而且要在临近起飞前不久才能确定是否正常飞行。一边上网查路线,一边向其他留学生打听,高钰最后确定了一条耗时40多个小时,辗转三地的回国路线。

  临行前,高钰最后一次回到校园,到所在学院的主楼前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与入学时班级同学的合影一起发在微信朋友圈。没有想象中毕业典礼上的鲜花、红地毯和前来参加的家人,只有她一个人的身影。

  高钰回国后的求职进展很顺利,结束隔离后她第一时间前往那家银行参加终面,并在当天就得到了录用通知。“原本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结果抓住了国内春招季最后的机会。”她觉得跟很多留学生比,自己算得上非常幸运,“也许是面试时讲到的回国经历打动了面试官吧。”

  “这个毕业季充满遗憾和折腾,这时对祖国的好也体会得最深切。”高钰说。

  对未来,她充满期待。

  链接

  教育部“百日冲刺” 助力2020届毕业生就业

  为全力做好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对冲疫情影响,从5月份到8月中旬,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青团中央等6部门和单位共同实施“百日冲刺”行动,重点组织开展了十大促就业专项行动。

  一是升学扩招吸纳行动。教育部已经安排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至近100万,同比增加18.9万;普通专升本招生规模至64.2万,同比增加32.2万。第二学士学位下达招生计划10万人。

  二是充实基层专项计划行动。“特岗教师”计划将增加招募规模5000,今年招募规模将达到10.5万。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项目实施规模。今年,教育系统扩大招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发布55万多个教师招聘岗位,采取“先上岗、再考证”的举措,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配备。

  三是扩大毕业生参军入伍行动。今年教育部加大力度推进精准征兵、精准动员,进一步落实好毕业生参军入伍的优惠政策。

  四是大力开拓科研、社区、医疗等基层岗位行动。努力开发适合毕业生的科研助理岗位。推动全国城乡社区和基层卫生部门新增岗位优先招录毕业生。

  五是推进企业稳岗扩就业行动。国有企业今明两年将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有关部门将落实一次性补贴、返还失业保险等优惠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

  六是持续开展网上就业服务行动。发挥好“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央企“抗疫稳岗扩就业”“国聘行动”“千校万岗”线上招聘会等作用,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全天候不断线、不打烊的就业服务。

  七是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持计划,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办好第六届中国国际“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引领大学生投身“双创”。

  八是开展重点帮扶支持湖北行动。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央+地方”促进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十个一批”政策,实现了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就业创业“一帮一”行动的全覆盖。

  九是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对全国建档立卡家庭毕业生、52个未摘帽贫困县毕业生,实行分类帮扶和“一人一策”动态服务。设立“建档立卡家庭贫困生专升本专项计划”,单独进行录取。

  十是狠抓责任落实行动。将毕业生就业纳入对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督导考核内容,高校要落实“一把手”工程,发动全国6万余名毕业班辅导员,逐一压实责任,同时让更多的专业教师都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整理)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