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教育扶贫的大力推进,“全面改薄”等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行动的实施,农村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达标,但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仍然存在,农村教育仍然是教育的短板,而师资水平又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据报道,日前,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6部门共同主办的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专项行动,其中包括“特岗教师”计划将增加招募规模5000人,今年招募规模将达10.5万人。适当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项目实施规模。将招收40多万毕业生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采取“先上岗、再考证”的举措,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配备。

  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叠加疫情影响,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不同寻常。启动十大专项计划,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前夕进行冲刺,以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无疑是一场政策及时雨。而针对性地增加“特岗计划”招募规模,招收40多万毕业生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并通过“先上岗、再考证”的举措,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配备,乃一举多得,既能够扩充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够补充基层中小学教师队伍,为基础教育发展储备人才。

  有人担心,先上岗,再考证,是不是降低了教师队伍门槛,会不会降低新进教师队伍质量?这种担忧大可不必。一方面这只是疫情背景下的权宜之计,上岗之后,还会有针对性的培训,仍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实际上,教师资格证考试偏重于理论知识,也并非衡量毕业生能否胜任教师职业的唯一因素。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有仁爱之心,需要对教育事业的热诚,而这是一纸教师资格证难以体现的。

  近年来,随着教育扶贫的大力推进,“全面改薄”等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行动的实施,农村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达标,但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仍然存在,农村教育仍然是教育的短板,而师资水平又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就整个基础教育而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仍然面临优秀人才引进难的问题。去年,深圳等地一些学校高薪招聘中小学教师,应聘者多为北大清华等名校硕士、博士,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用优秀人才培养更优秀的人本应是常态,但名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校屡屡成为“新闻”,正是因为“罕见”“稀缺”,因而具有新闻性。发达地区的名校有区位优势、有足够的财力引进优秀人才。可见,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础教育是提升教育质量、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仍任重道远。在疫情背景下,加大基础教育教师招聘力度,显然能够平衡这种紧张的供需关系。

  当然,与扩大教师招聘规模,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配备相比,更重要的还是引导这些毕业生在教师岗位上历练成长,使之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并且通过改善待遇、职业发展空间,留住这些人才。

  此外,受疫情影响,我国一季度GDP比上年同期下降6.8%,与之相关的是,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3%。教师工资主要由县级财政统筹,面对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下降的影响,如何保障教师待遇面临更多的挑战。对此,地方政府有必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稳定教育财政投入,并适当向教师倾斜,保障好教师待遇,省级、中央层面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地方应对疫情冲击、保障教育发展的能力。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