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是迄今为止全国拥有专业团体、从业人数和受众群体最多的“地方戏”大剧种,其鲜明的舞台艺术特点便是特别注重“唱”,素有“一腔遮百丑”之审美准则。近日,人民出版社推出郭克俭的力作《中国豫剧演唱艺术》。该书从历史发展轨迹、嗓音发声技巧、美学品格意蕴、理论话语系统等四个层面,综合运用历史文献、音乐分析、田野调查、逻辑思辨和文化阐释等研究方法,对豫剧演唱艺术给予了全面、系统化的爬梳叙事、分析论述、归纳推演和总结提炼,完成豫剧演唱艺术理论系统的整体构建。其出版,无疑是弥补了国内豫剧演唱艺术体系的一大研究和学术探索空白,成为迄今为止的创新性开篇力作。



据作者介绍,关于豫剧音乐的关注与喜爱自少年时期便在有线广播和无线电收音机的熏陶下种下种子,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更是对豫剧唱腔演唱艺术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研学。从硕士学位论文《“夹板音”唱法研究》,至博士学位论文《豫剧演唱艺术研究》,再到今日出版的《中国豫剧演唱艺术》。其钻研真理之执着、坚守本心之坚韧,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所言:“扎根传统求声歌之理天道酬勤,守正创新廿年磨一艺打造精品。”


作者依据自身多年演唱、教学实践,结合文化人类学、音乐型态学、传播学、声乐学、戏剧学、史学、心理学、语言学、民俗学等诸学科之视角与方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域范围内由古至今长达300年的豫剧演唱艺术展开深入研究,形成“历史—技巧—艺术—文化”之四元统合研究特色。尤为闪光的是其著作中声乐技巧之总结、谚语口诀之阐释及理论体系之构建。作者用现代声音科学对地方戏中的传统演唱技法进行型态本体分析总结,包括用嗓方法、运气、发声、共鸣、音色五个部分,采用民间话语进行名与实之辨,并针对豫剧特有的“夹板音”唱法提出创新性声乐理论和训练方法。面对豫剧演唱实践中形成的谚语口诀,采用“双窗口”阐释法总结归纳出纪事型、督学型、授艺型、赏评型四类,为民间豫剧演唱实践中的智慧结晶予以学术理论支撑和保护。其关于豫剧演唱艺术理论系统之构建更是彰显作者及其导师的学术洞见和超前意识,其体系构建最早见于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经过15年的潜心打磨,终在近现代豫剧艺术家实践与理论积累上以自身广博的学识完成其体系的初步构建,丰富了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理论武库,填补了中国传统戏曲演唱体系研究的学术空白,具有重要的表演理论价值。


原天津音乐学院院长、著名声乐教育家理论家石惟正教授,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著名民族音乐理论家、博士生导师伍国栋教授,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音乐评论家、博士生导师居其宏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河南大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文革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音乐教育家廖家骅教授,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黄敏学等多位学界知名学者对该书予以高度认可,称其为“迄今所见对中国豫剧演唱艺术历史与现实、实践与理论的一次较为全面的阶段性总结。”“首次系统研究豫剧演唱艺术的专著,不是应时应景的学位之作,而是凝聚了作者长期饱含深情的感受和潜心调研,经过创造性思考而奉献给当代音乐文化建设的精品。”“这是一部体例严谨、保罗广泛、积淀深厚,集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戏曲史学等诸学科之长的学术力作。”


该书作者郭克俭,是浙江师范大学施光南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浙江音乐奖等荣誉。学术成果曾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文艺评论最高奖“啄木鸟杯”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十余项。该书是其二十余年来对中国豫剧演唱艺术研究之大成,也是其多年声乐教学、演唱实践之体现。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