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国际教育协会 (泰国)与全泰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泰国格乐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于10 月 31 日举办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影响力”为主题的 “文化与文明论坛”。本次论坛在泰国格乐大学中国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举行,泰国韦伯斯特大学、新加坡南洋管理学院 、中国北京史记研究会及中国东盟国际教育协会国际高校 (学术机构) 科学素质联盟协办。主会场设在泰国格乐大学国际学术报告厅,线上参加单位有中国、新加坡、英国、美国、俄罗斯等有关高校的学者学生。论坛由中国东盟国际教育协会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泰国格乐大学中国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金伟成(泰国籍)和王艺霏(中国籍)老师主持。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化与文明、中华文化经典诠释感悟、中华文化传播与影响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等问题做了报告交流。

微信图片_20221031224143.jpg

泰国资深教育家、泰国格乐大学校长兼中国东盟国际教育协会国际高校(学术机构)科学素质联盟执行主席杨金泉教授致辞。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明流传至今已数千年。中国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重要思想观念,已为中国和世界所熟悉,因这是中国伟大的文明和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的文化为中国的卓越领导力提供源泉和动力,中华文化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从国家领导人的政策和战略能体现的领导力对国家繁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泰国格乐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罗勇代表学者专家致辞,全泰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刘鑫代表中国留学生和中国语言文化专业大学生致辞发言。

微信图片_20221031224358.jpg

来自多国高校和学术机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主要有科学思想史专家、中国思想史讲席教授丁德科的《石峁古城:科学的晨曦 —世界文化与文明起源的中国典型》,泰国华人宗教文化研究专家,泰国格乐大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丽芳教授(Pornpan Juntaronanont)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泰国的演变与融合》,新加坡中华文化学者陈平凤(Jennifer Tan),国际中文教育及国际传播学者尹春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英译学者王欣教授,泰国格乐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代表施春华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中国典籍英译的现状与发展》,《从《论语》看为学为师之道》。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畅谈中华文化学术及其海外传播与影响力学术研究心得,关于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各抒己见,为“一带一路”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建言献策,体现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使命担当。现将主要报告学术观点摘要分享如下:

微信图片_20221031224424.jpg

一、石峁古城:科学的晨曦

科学思想史专家、中中国思想史讲席教授丁德科作了题为《石峁古城:科学的晨曦——世界文化与文明起源的中国典型》的学术报告。报告根据建于公元前2300年前的中国石峁古城遗址出土实物,考察分析石峁先民深刻正确的地理科学认知、天文科学认知;从粮食淀粉遗存分析石峁先民知悉天时季节、河流流域、山川动物生物变化规律,了解、顺应、利用自然力量进行农业、畜牧业等的生产常识、生业结构与耕作养殖技术能力、生产力水平。考察分析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等相关生产生活器具质地、制作技术与工艺;近似邦国“都邑”的城居建筑格局及其等级复杂、守防兼备的设施功能设计与建筑技术;音乐口簧与玉琴、美术雕塑与壁画、饰物图饰与寓意等的精美设计、制作工艺;麻布丝绸等纺织品与技术工艺;考古发现体现的数理几何原始理念的可能意义。在考察分析石峁先民“造物工程”的基础上,继而考察分析石峁先民的“社会工程”作为,譬如考古发现实物体现的图腾崇拜、信仰取向、国家理念、思维观念、社会状况、生活方式、祁安自为、内守外防等意识、措施。这与石峁古城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的先民的科学认知与技术工艺成就的全面程度、水平高度、使用的广度深度,交相辉映。石峁古城的科学技术成就,支持、显现了华夏早期“邦国”都邑的政治经济社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高度复杂化和强大的组织能力,反映了伟大辉煌的人文正义、卓越天惊的科学认知及其融合淬炼的文化创造与文明贡献。对进一步理解东亚及东北亚、以至世界早期国家文化与文明起源进程,是极其珍贵的史证;揭示了人类“科学晨曦”的中国典型,有利于刷新科学史的书写,纠正科学史著述存在的“科学起源”的中国史证缺失问题。

微信图片_20221031224403.jpg

二、感悟中华经典谈为师治学之道

泰国格乐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代表施春华作了题为《从《论语》看为学为师之道》的报告。施春华认为: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被历代尊为“万世师表”,其教育思想强调作为教育者须有自身过硬的思想认识、学问水平和能力素养,而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从而塑造人、教育人,强调教育者须有自身人格魅力,才能更好的去感染人、带动人、启发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发意义。本次分享主要从论语·述而篇前三句出发,通过对孔子信而好古、学而不厌、闻义要徒等教育思想的研析,旨在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微信图片_20221031224409.jpg

三、中华文化典籍的英译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英译学者进王欣教授针对文化传播的载体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进入21世纪,深化文明交流与互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的世界时代主题。在新的世界历史语境下,中国推行文化“走出去”战略,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指导方针。在这种大环境下,典籍英译事业的意义愈加凸显,因为它不仅关涉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承载了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提供新思路、贡献新价值的时代使命。报告依据翻译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了21世纪典籍英译实践的现状与新发展,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典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介绍了典籍英译实践目前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第三部分总结了21世纪典籍英译事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报告的第四部分对于典籍英译的具体翻译实践经验进行了思考,指出了翻译的过程特点,即二度翻译,要经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因此一名合格的译者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要对原文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具有深厚字扎实的汉语文字功底;要拥有丰富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知识;要具有很强的英语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典籍的翻译需要做到“有章可循”,并以陈荣捷先生在其《域外中国哲学五十年》 Fifty Year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broad 一文中所提到的诸项原则为例进行了说明。

微信图片_20221031224419.jpg

四、中华文化在泰国的演变与融合

泰国华人宗教文化研究专家,泰国格乐大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刘丽芳教授(Pornpan Juntaronanont)发表题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泰国的演变与融合》的学术报告。她根据中华传统文化在泰国传播、演变与融合的过程总结报告了中华传统融入本土的成功案例:素可泰王朝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即随着早期中国移民传入泰国,后来华人戏曲已成为国宴上不能缺少的节目。华人生活中,“庙宇” 和 “戏剧” 是分不开的,早期中国人移居泰国的皆来自中国沿海省份。从刘丽芳教授在抱财揽县的研究可见,保留的传统节日中,祭祀仪式已有变化,贺神戏剧也被舞蹈代替,而用泰语演唱潮州戏亦是中华传统融入本土的例子。

微信图片_20221031224430.jpg

五、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

论坛深入探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新加坡中华文化学者陈平凤(Jennifer Tan)与国际中文教育及国际传播学者尹春梅教授在其学术报告中结合了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实际文化传播现状,探讨文化传播需要考量要素及能力提升抓手。他们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互融互鉴的历史现实充分说明,多样性与差异性是不同文明互补共融的基础。同时倡导以文化共存反对文化霸权、以文化交流打通文化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推动形成当代世界真正的共同价值。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