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感知美德的力量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探析 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话题,“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即为提升德育实效的一种新探索,也是贯彻立德树人、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新思路。该模式旨在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挖掘和整理各种价值观背后的数据和道理来提高...
用大数据感知美德的力量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探析
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话题,“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即为提升德育实效的一种新探索,也是贯彻立德树人、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新思路。该模式旨在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挖掘和整理各种价值观背后的数据和道理来提高道德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趣味性和针对性,从而别开生面,从根本上区别于那种空洞枯燥、概念化、模糊化的德育方式,在极大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同时,也把德育和数理、学科教育融为一体。该模式的优点还在于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于德育课、班会、活动、学科教学等各个方面。多年的实践和验证证明了该模式的实际效果,新华社、光明日报、凤凰网等媒体先后予以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以下分别从理论阐释(德融数理·知行合一”的概念、主题、逻辑等,该模式的内涵与特色)、专家评论(从四个角度)和实际应用(四个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该模式予以介绍和分析。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的概念、主题、逻辑、呈现方式及特征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是在总结古今中外青少年德育模式的基础上,以实现青少年道德教育生活化、科学化、现代化为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品格和理性思维为目标而提出的。其概念是“以德为魂,以数理为体,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方法,将情景教育、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完成价值观培育的追问、判断和践行”。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主要作了以下探索:一是突出以德为魂。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不同空间的学习生活内容,突出家庭美德·孝德、学业道德·诚德、社会公德·爱德,并以此为切入点构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二是设计了科学的教学逻辑。遵循价值观培育规律,设计了由现象到本质、由量变到质变、由感性到理性、由认识到行动的“三阶段六步骤”教学逻辑。“三阶段”即价值追问、价值判断、价值践行;“六步骤”即由景生情、由情询问、由问寻数、由数解理、由理启智、由智成行。三是建立了多维的呈现方式。根据“三阶段六步骤”的教学逻辑,适应现代青少年学习特点,建立了“一链四模块”的呈现方式,将知识点的传授转化为知识链的传授。“一链”指一个分别以家庭美德·孝德、学业道德·诚德、社会公德·爱德为主题内容的知识链。“四模块”指过目难忘、心中有数、学而习之、融会贯通四个知识模块。通过创设情景,使人过目难忘;引入数据,让人心中有数;解答问题,做到学而习之;拓展思维,达到融会贯通。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自2014年提出以来,得到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校的认可与欢迎,被认为是破解中小学德育“空泛死板”难题的现代化德育新路径。该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突出中华传统美德。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人类社会文明规范的文明基因“孝、诚、爱”切入,涵育中国底蕴、中国价值、中国精神,让青少年的精神基因更强壮、精神标识更明亮、精神命脉更恒远。二是通过“三阶段六步骤”的教学逻辑和“一链四模块”的呈现方式,建立了多维、融合、精准的德育新模式,探求心灵塑造与知识、技能传授的内在统一。三是围绕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科学化、现代化,坚持原点出发、融入数理、面向未来,实现现代青少年德育理念和模式的转化与创新。
依托“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编辑出版的《文明基因·孝诚爱》系列丛书,自2014年开始,已被山东烟台、淄博、日照、潍坊等地市的中小学校引入思品课、综合实践课、主题班会等课堂,取得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满意”的效果。新华社、光明日报、凤凰网等媒体先后予以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王贤德 整理)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的内涵与特色
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积极应对。“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则展示了一种新的德育思路和范式。
该模式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林建宁先生所首创,经过多年来的丰富和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富有新意和实效鲜明的德育模式。简要来说,该模式的基本内涵为:以生活中基础、基本性的价值观为切入点,通过相关数据和数理的展示和运算,来完成对价值观的追问、说明、反思和践行。具体言之:一是从德育内容上,强调“文明基因”。“文明基因”是一个形象的比喻。面对丰富复杂的传统美德和变化万千的现代文明、现代性价值观,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从内容上应该化繁为简、回到原点,寻找文明中具有稳定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基本因子。道德教育如果从这些基因入手,学生容易掌握,教师易于实施和操作,而且提纲挈领。林建宁先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了“孝”“诚”“爱”三个文明基因,分别对应着家庭美德、学业(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当然,这三种美德并非传统美德的简单移植,而是在理论上进行了基于传统,更加现代性、包容性的解释和转换。在外延和具体操作层面,三种美德又可以分别划分为几个维度,并根据学段呈现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要求。比如,把孝德分为知恩、感恩、报恩三个维度,把学生学业生活(以后的职业生活)中需要培养的诚德分为诚实学习、重诺守信、遵纪守法三个维度,把社会生活中的爱德分为爱护环境、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三个维度。二是在德育方式上,强调“德融数理”,即把对道德知识的说明和阐释、对道德判断的引导和训练、对道德情感的唤起和激发、对道德行为的实践和深化,融入日常生活所蕴含的各种“数理”之中,即通过挖掘和整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数据和道理来提高道德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趣味性和针对性。具体实施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三个阶段:价值追问阶段,即围绕某种价值观,从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现象出发,提出一些价值上的疑问。该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由景生情,捕捉儿童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富有道德和价值意蕴的一些生活片段、场景或活动,这些场景和活动给将要开展的价值追问、判断和行动提供了必要的道德议题以及对该议题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情感态度。二是由情询问。挖掘这些生活片段、场景、事件、活动中的道德、价值问题。比如为什么要爱护树木?第二阶段是价值判断阶段。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由问寻数:通过数理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出确切的数理上的答案。数是数据,理是生理、物理、心理等,具体来说就是一些规律、定理、计算方式等。比如计算出一棵树对环境、对人的贡献。二是由数解理,此处的“理”,是指哲理意义上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当然这里面临一个众所周知的“休谟问题”,数据事实在理论上的逻辑链条中是不能直接推断出来应该,事实层面的数和理并不能直接导出价值。但是,不要忘了,在生活实践中,事实的确影响价值,价值也需要以一定的事实作为基础和依据。特别是很少有人揭示过的及我们日用而不知、常见却无视的很多现象所蕴含的数据和道理,的确在价值选择和判断上给人们以很大的冲击和说服力。尤其是对儿童来说,这种来自数据尤其是大数据的影响力可能更大。第三个阶段:价值践行阶段。步骤五:由理启智——在形成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对该价值判断的认识,包括面临的问题、实现的条件、反思自身的做法等等。步骤六:由智成行——展示行动的意愿、态度,提出价值实践的方式、布置行动任务等。三是在德育效果上,强调“知行合一”。该模式极力强调把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知最终要落实到行上,体现在行为的改变上,所以德融数理的实施步骤和环节体现了从行(价值判断和反思前的行)到知再到行(经过价值反思后的行)的过程。当然,“德融数理·知行合一”的理念和操作范式不仅仅适用于“文明基因”,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方面的价值观教育。但在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果把“文明基因”和“德融数理·知行合一”相结合,则收效更佳。
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在德育理念上,体现了生活化、人本化、实践性的现代德育理念。二是在德育内容上从文明基因入手,即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中极为基本、极为核心的部分,来审视现代道德、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立足于现代性的阐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开拓出新的内容。以一见多,简易可行,而且有助于保持基本的定力。三是在德育方式上,操作流程清晰、方便,同时,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通过数理运算,以生活中的各种“数和理”来给概念化、抽象化的道德、价值判断提供具体实在的说明。同时,也是把“数理”的纯形式展示和运用于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中,这在国内外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中也别具一格,富有新意。四是该模式对于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加强道德教育和学科教学的互相渗透与融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样式。品德课教学和德育活动通过数理的融入,使道德教育从概念化、空洞化、经验化走向更加实在、具体、生动;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把各科特有的、内在的数理规则和范式融入生活、用于生活实际,从而展示了学科教学应有的人文意蕴和存在价值,有助于学科教学上升到学科教育,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对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积极的意义。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汉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模式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内容空泛、方法陈旧、实效不高等弊病,一直是困扰德育工作者的老大难问题。林建宁先生创立的“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该模式一是遵循了自然规律、生活规律、德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符合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及认知发展理论,通过刺激学生的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针对儿童道德形成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设计与之相符合的教学内容。二是创新了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在结合生活案例、数理计算、反思自我的过程中,把德育从空中拉近地面,以数达理、以理明德,富有新意。三是契合了中央和教育部门的政策要求。该模式谙合立德树人要求,有效统筹了各学段、各学科、各教学主体和各育人阵地,培养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和不同年龄段所应具备的孝诚爱的道德品质。四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每个时代的孩童都有专属记忆,该模式根据现代儿童的成长环境特点,提出具有时代感的生活问题和价值判断。希望这套科学性、实操性并存的模式在更多的教学场所得到推广,也希望林建宁同志能够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在立德树人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于发友)
一种“扎根生活,注重实效”的德育新模式
林建宁同志经过多年思考和实践探索而提出的“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是一种“扎根生活,注重实效”的德育新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在于:首先,体现了德育贴近生活的新理念。该模式以人们生活中熟视无睹的真实道德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引发师生的感悟、反思而达至对道德的理解与实践,并在情景交融的场景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这种扎根生活的探索正是学校德育所应当倡导的。第二,体现了德育科学化、精致化的改革方向。该模式通过一组组真实的数据,析出蕴含其中的道德意蕴和价值判断,以此作为学生道德学习、道德思考的切入点,并将数理知识与道德情景、道德知识、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巧妙、自然地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与体悟。这种思路与传统德育的知识授受、理论灌输的做法全然不同,更加精致、科学,具有说服力。第三,体现了全科德育的发展方向。该模式基于数据分析、数理阐释,不仅开发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课程的道德资源与道德价值,也将数据资源、数理分析融入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全科德育、全程德育、全员德育的思想。第四,体现了注重德育实效的特点。该模式标举问题导向,通过数理阐释、循序渐进、知行合一,极大地提高了德育的实效,这种指向道德学习效率的实践探索精神,值得钦佩。
(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戚万学)
德育一体化的新模式
“德融数理·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利用学生已有的数理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态度。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学校德育方式的不足,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之一。该模式在理论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强调德育与数理教育的一体化,在课程设计上强调目标、内容的整合性,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强调多样性,即通过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在实践上的特色则是从基于证据的教学这一理念入手,在充分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选择与德育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事例、数据进行道德教育,同时,在学科教学、数理教育中恰当地融入德育,真正实现了科际间的整合,实现了学习效能的优化。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曾庆伟)
德融数理:让德育闪耀理性思维之光
——读《文明基因·孝诚爱》有感
道德教育,无非是把作为道德规范的“道理”,让孩子感知、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品质,并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教育。但我们的道理讲得并不好,学校充斥的依然是“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训诫式德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数学无疑是一把“金钥匙”。研读《文明基因·孝诚爱》我们发现,数学与德育实现了深度的融合。教材中,数据成为展现生活情景的基本方式,虽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因真实具体而启动了价值追问;数据成了说理的基本方式,虽没有动情的话语,却在科学严密的计算中完成了价值判断;数据还成了实践的有效路径,虽没有热闹的场景,却在亲身亲历中实现了价值践行。在人类社会跨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数学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工具,还成了生活本身。德融数理理念下的探索,无疑是因应时代发展的革命性创举!有理由相信,在德融数理的理性思维之光的照耀下,学校德育一定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中小学德育》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徐向阳)
教学设计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
《珍惜和妈妈相处的每一天》
【教学目标】通过设计个性名片和提问,找出与妈妈相处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和观看视频,让学生体会妈妈爱的付出,珍惜和妈妈相处的每一天。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回答、展示、讨论、交流等,评价目标是否达到。
【教学过程】(一)抛出问题,引发追问。通过给妈妈设计个性名片,看孩子对妈妈的了解程度,提出与妈妈相处中存在的问题。(二)列举数据,震撼心灵。1.多媒体呈现三组数据:(1)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约为:男性74岁,女性77岁,即使父母都能活到80岁。请你计算妈妈还剩多少天?(2)在妈妈的生命剩余时间里,每位妈妈大约有37个月是用来做家务的,240个月是用来工作的。请计算除去这些妈妈还剩多少天?(3)假设你25岁参加工作后和父母两地分居,平均每年回家两次,每次真正陪父母1天,算一算,我们能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还有多少天?2.让学生在A4纸上分别写上三次计算的结果。3.师生交流谈感受和体会。(三)回应现实,反思自我。反思如何换一个角度看待和妈妈相处存在的问题,哪些行为伤到了妈妈的心。(四)实践引导,自觉践行。以后,我们可以这样去爱妈妈,在妈妈的个性名片后面写上自己的心里话。
八年级化学课:
《空气的成分(三)》
【教学目标】通过图示、实验和数据分析,了解空气的成分和污染物成分、空气污染的危害,明确防治大气污染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展示、讨论、互评等,评价目标是否达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通过“蓝繁天”图片和公益广告《污染的空气》引出课题。(二)认识空气的组成。1.各成分的体积分数。2.空气发现史。(三)关注空气质量。1.空气质量报告。出示空气质量报告,了解主要污染物成分。学生分组实验:模拟酸雨。2.空气污染的危害。通过观看《PM2.5的自白》视频,数据分析:(1)人一分钟呼吸16次,一天呼吸多少次?(2)每次呼吸与外界交换气体是0.5升,每天与环境交换多少气体?(3)若用2.5升的塑料瓶来装的话,需要多少个瓶子?(4)若中度污染,每瓶空气中含有0.29微克PM2.5,那么一天吸入了多少微克的PM2.5?1微克PM2.5中约含有5000个微粒,80个微粒就能堵死一个肺泡,长期暴露,一年会堵死3000万个肺泡!讨论:PM2.5的危害已经如此之大,还有PM0.5……身体要遭受多大的伤害?3.身边的例子。(四)保护空气。引导分析,空气污染是谁的责任?能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课外作业:做有益于改善空气质量的一件事。
七年级主题班会:
《零花钱,自己挣!》
【教学目标】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树立“劳动所得更光荣”的观念。通过洗碗工劳动量的计算,体会金钱来之不易,树立节约、合理消费的生活态度。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展示、讨论、交流、学生互评等方式,评价目标是否达到。
【教学过程】(一)零花钱从哪里来。学生分组统计调查数据,与国内外的数据相对比,发现自立意识及能力上的差距,认识到应该自己挣取零花钱。(二)体会钱的来之不易。1.算一算:你的父母每天给你多少零花钱?10年中你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多少零花钱?(一年按365天算)在饭店做洗盘工,按照每洗一个盘子挣2毛钱计算。要想还清父母给予的10年零花钱,共需洗多少个盘子?假如你每天平均能够洗200个盘子,共需洗多少天?2.通过数据,体会金钱之来之不易、尊重劳动和注意节约。(三)怎样挣取零花钱。学生讨论寻找适合自己的“挣钱”途径和方式方法。(四)总结:反思自己零花钱的获取和消费,做力所能及的一件事。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节约粮食中的德融数理》
【活动目标】通过计算、分析餐厅每人每天浪费粮食的数据,由此扩展逐步延伸,通过大数据触动学生的心灵,培养节约粮食的观念,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活动评价】通过学生的回答、展示、讨论、交流、学生互评等方式,评价目标是否达到。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到学校餐厅体验做馒头过程,观察餐后浪费的场景。(二)数据中的思考:1.学生收集到一天浪费的馒头:一个桶大约浪费40个,餐厅设有3个桶,请你算一下每天大约浪费多少个馒头?(40×3=120个)一月呢?(120×30=3600个)十个月呢?(3600×10=36000个)……2.等价转换:6个小馒头1元钱,一天大约会被浪费多少钱?(120÷6=20元)一个月呢?(3600÷6=600元)十个月呢?(36000÷6=6000元)……在多种数据的引导下,认识到浪费可耻、节约光荣。(三)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讨论节约的方法,发布节约粮食倡议书,从我做起。
(教学设计由淄川区“德融数理”课题研究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