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即将改变整个学校、影响整个教育,校长如何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应该如何做好准备?

   》指出,要全面建成“三通两平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理想学习型社会。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如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自适应学习、直觉感知等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与认可。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也是如此。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校长必须主动求变应变,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观念理念更新为核心,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接受人工智能对教育变革的巨大挑战,做好CIO这一新角色。

  阿尔法狗系统开发团队创始人戴密斯·哈萨比斯提出了“创造解决世界上一切问题的通用人工智能”这一目标。这是一个多么值得期待的理想王国——可以让计算机(机器)通过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使得这些计算机(机器)会听、会看、会说、会思考、会学习、会行动。计算机(机器)什么都会了,连学习都可以了,那么,我们真正的人在哪里?如何对人类进行教育,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成为人工智能时代下CIO这一角色的另一个追问。

  要解决这个追问,我们应该回到教育原点,回到党的教育方针上进行思考和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新时代永不改变的方向和目标。

  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行动力、责任感、领导力等,都是关键的竞争力。审视教育的发展历史,俯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巨大影响,在迈向2035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要求校长把教育理念聚焦在公平、优质、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上来。否则,会走向误区甚至是反面。

  重新构建,新角色要求校长提升新能力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上看,人工智能时代CIO这一新角色要求校长应该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能熟练掌握学校教育信息化业务流程,具有较强的领导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的专业技能。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校长一定要在校园环境建设、课程建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社会实践、学生评价乃至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整体设计、系统推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

  校园网络泛在化。预计随着5G甚至6G技术的普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将处于高速网络无处不在的新态势,师生时时、处处都可以通过网络与任何人、任何事物做信息交互和数据连接,真正做到网络泛在化。这种校园环境的外在物化形成了一种友好型环境,学校内在的教学环境也应该更加开放和互动。因此,校长应该让学校实现课内环境与课外环境的有机融合,线上与线下融为一体,学校与家庭(含社会)进行高度数字化链接,让校园成为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世界,高度个性化学习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泛在学习的世界。

  课程建构生活化。一是指专门的人工智能课程生活化。这种课程构建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个性特征,让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知识、技能及应用课程。二是指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整合时的生活化。要基于学生兴趣,以任务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和设计学习等方式,使用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和创造能力。三是指跨学科课程建构时的生活化。尤其要借鉴国外STEM课程的做法与经验,融合语文、数学、外语、生物、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跨学科建构。

  学习方式深度化。校长新角色要加速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借助人工智能,根据学生特定的学习需求生成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方案,打破学习空间限制,让孩子在教师(教师也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指引下,实现泛在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与网络团队学习。引导孩子(尤其是高年级)根据有关学科特点进行深度化的学习,从而让自适应学习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主要学习方式。

  教学模式民主化。校长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学习需求、过程与结果的诊断、追踪与评价,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引导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和指导。以信息技术驱动教与学的方式变革,更好地进行动态数据收集、自动适配与数据间的关联分析,从而有助于重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新机制。要保证这一新机制的形成,师生交往的民主化是关键。

  解放教师,新角色要求校长“智慧”育人

  人工智能时代,校长要利用技术解放教师,让教师从繁重的、简单的、重复的、机械的工作尤其是体力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教师使用高度智能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让这些高度智能化的教学手段提供给孩子最需要的知识、最切合的技能、最贴心的辅导。让集实时智能诊断、虚拟实验与远程互动等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化教学手段,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走进孩子,引领师生实现个性化教学与学习。

  教学内容生成化。作为校长,最应该明白的一点是,人工智能进一步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而不是把教育教学内容局限在所谓的“算法”“算理”上,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尤其是孩子生理年龄特征,结合学校和区域实际,进一步丰富和生成教学内容。既要关注人工智能本身,也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要关注孩子自身的特点。

  学生评价多元化。人工智能使真正的学生多元化评价成为现实,人工智能技术将区块链应用到学生的综合评价中,最能体现评价的真实性、过程性、公平性和多元性,这项技术能真实完整地用数据记录孩子在学校内外的学习轨迹、生活路径、实践情形,搜集统计他们的学习数据。这种不可更改、不可逆向的技术可以实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过程多元、评价手段多元,使得评价的过程更科学、结果更精准。

  教师专业德育化。作为校长,我们应该清晰地明白,人工智能虽然不能取代教师这个职业,但即将改变教师的传统职能。人工智能通过“人—技—机—网”的结合,使教师的“教书”逐渐减少,而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德育和人格培养等“育人”工作在逐渐增加。基于这样的变化,校长应该使教师实现专业化转向,引导教师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灵,关注孩子的情感,关注孩子的个性,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积极的情感、向上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素养的同时更加重视“育人”。

  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说:“我们的学校是这场科技革命风暴没能席卷的最后一个领域。”尽管如此,人工智能即将改变整个学校、影响整个教育,校长应该适应这样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个优秀的CIO。

  (柯中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校长、“国培计划”领航班首批学员)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