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技术的长足发展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近些年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作为教学与办公的工具,高校越来越重视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高广大师生的信息化素养。
ICT技术的长足发展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近些年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作为教学与办公的工具,高校越来越重视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高广大师生的信息化素养。
伴随无线园区网技术的成熟、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与大量教务与教学应用的移动化,高校开始大规模部署校园无线网络。
WLAN技术具有带宽高、移动性好、易扩展及成本低廉等特点,更适合用户数据访问量大、低速移动及全面覆盖的园区网络建设场景。
国内高校WLAN建设的高峰期始于2014年。据《教育信息化》调研发现,截至2017年底,全国超过80%的高校均已提供无线网络服务。
随着智能终端的全面普及,高校学生与教职员工普遍使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及PAD、手环等多种智能移动设备。以往高校对网络性能的规划主要依据在校师生人数,而如今网络终端的容量要提高到原来的3倍以上。根据AAA厂商的统计,高校接入网络的各类通信终端达30种以上,其中采用WLAN接入网络的智能终端的数量普遍超过在网设备总数的70%。
目前国内高校人数普遍在1-5万人之间,部分综合型大学的在校人数甚至达到6-10万之众。在无线网络的建设中,需求最为旺盛同时也最为复杂的场景是学生宿舍环境。
首先,宿舍区域人员密集。高校学生宿舍面积普遍单位面积小于20m2,入住人数一般为4-6人,部分老旧宿舍住宿人数达到8人及以上。每栋宿舍楼的无线网络须承载3000人左右的高密接入。
其次,丰富的在线应用对带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211高校中,在线终端普遍为1.2-3万之间,学生上网高峰期出现在晚间11点前后,在线学习、资料查询、社交活动及媒体娱乐等数据对带宽的需求在校园骨干网内已超过10Gbps,互联网出口带宽普遍高于4Gbps。
再次,宿舍区域无线接入呈现典型的“蜂群”效应,要求无线校园网提供良好的平滑漫游。据统计,宿舍区域在早间、中午及下午将出现3次以上的用户密集上线和群体性漫游需求,大量学生将从宿舍接入点漫游到食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及体育场等地点。这就要求无线网络提供高并发和快速平滑漫游。
最后,在线学习、在线考试、社交媒体及娱乐等大量视频、语音类应用要求网络提供更好的QoS保障。
目前商用领域802.11AC标准已经非常成熟,其在继承了802.11n的OFDM调制技术(更可扩展至256QAM)之上,频宽扩展至80/160MHz,并采用MU-MIMO等技术使得无线网络的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从下图中华为各类型WLAN产品所介绍的性能与规格指标可见一斑:
北京某985高校全日制在校生2.4万余人,人均持有2-3个终端,平均在线3万终端用户数。随着无线终端的发展和用户使用方式的改变,原有网络架构已不能满足用户终端以及带宽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学校急需一个能够提供满足未来五年先进、可扩展、高可靠并具有平滑演进IPv6能力的宿舍无线网络方案与设备。
设备选型方面,按照学校的使用要求,华为选用了为高校宿舍场景定制设计的敏捷分布式款型,保证用户高密接入且漫游无中断。中心AP选用万兆AD9431DN-24X,该型号可提供24/48个远端AP接入,4个万兆上行口无转发瓶颈;远端单元采用R251D和250D两种型号,其中R250D支持2x2MIMO,双频入室,速率达1.267Gbps;R251D增加了一组智能天线,有效提升信号覆盖范围和穿墙效果,部署于墙体较厚、结构复杂的楼宇场景。
由于宿舍区高密场景对信号穿透能力和抗干扰规划的要求极高,项目从整体规划、现场踏勘、设备实施到联调阶段共进行了4轮优化调整。
先期,学校根据房间和学生人数初步规划AP点位数。踏勘阶段,华为工程师使用专业WLAN网规工具对各场景进行丈量,依据客观数据优化布放点数与部署位置。在设备上线和联调阶段,对每个AP的信号覆盖效果用FLUKE进行严格测试,最终保障无线网络的整体部署效果。
本次项目建设范围楼宇近30栋,部署各类型AP及配套交换机近7000台/套。宿舍区边缘信号强度达-55dbm,保证每宿舍终端并发数大于20个,每终端平均接入速率不低于20Mbps。
通过项目组的缜密规划、科学实施,工程在6周时间内全部实施完毕。自9月份业务整体上线稳定运行至今,并顺利通过学校专家组的验收。
基于华为WLAN产品强大的信号覆盖能力,稳定的性能和更贴近场景的覆盖方式,校园实现了网随人动。在运维管理方面,华为公司还计划进一步基于CampusInsight网络分析平台将 算法及更多高级分析技术,辅助管理人员及时发现网络问题、改善用户体验,建设一张智能的校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