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背景下,支教志愿者应运而生。这个特殊的公益群体由一群有爱心、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大学生和教师等社会成员组成,他们有感于西部地区教育的落后,立志于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扶贫先扶智,通过教育扶贫改变贫困面貌,已成为社会共识,而支教志愿者则是教育扶贫的一支生力军。

  不经意间翻看日历,惊觉2017年已走过近一半,掰着指头算了算,距离学校放暑假也就两个月的光景了。畅想一下,假如能回到学生时代,会怎样安排漫长的暑假生活呢?回家陪父母、打工实习、旅游观光、上兴趣班……选择很多,但支教则是大学生利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中非常受欢迎的一个。

  在中西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背景下,支教志愿者应运而生。这个特殊的公益群体由一群有爱心、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大学生和教师等社会成员组成,他们有感于西部地区教育的落后,立志于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扶贫先扶智,通过教育扶贫改变贫困面貌,已成为社会共识,而支教志愿者则是教育扶贫的一支生力军。

  短期支教,想说爱你不容易

  支教是一种奉献爱心的公益行为,支教志愿者为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打开了认识外面世界的一扇窗,为教学资源匮乏的西部教育融入一股新鲜活水。

  提到支教,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人物是徐本禹,这个多年前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支教志愿者,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读研,选择到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三年,他的事迹曾激励无数人奔赴西部支教前线。但是即便如此,支教只是他以及其他支教志愿者人生旅途的一段插曲,时间一到,他们仍要回归自己原来的生活。

  这本身并无可厚非,我们无法否认支教的出发点是美好的,只不过,对受支教学校和那里的学生来说,短期且不持续的支教行为所隐藏的副作用,却是始料未及。

  有一段时间,一个名为“哥哥姐姐们,请你们不要再来支教了”的帖子在网上大量转发,这个帖子以贫困地区学子的名义道出了短期支教的另一面。首先,短期支教时间有限,支教教师和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支教教师很难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其次,支教教师与当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产生冲突时,会对学生造成困扰,并影响当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再次,由于支教时间有限,支教志愿者难以带给孩子思想的大转变,也无法让他们在知识层面上得到质的提升;此外,短期支教志愿者是流动性的,一旦学生与志愿者培养了师生感情,待志愿行动结束后,反而会增加学生心理负担。

  不得不说,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设备差、教育观念落后等仍是制约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一定时期内,支教志愿者仍然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这种短期且不可持续的支教或许并不能解燃眉之急,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 》则提出结合精准扶贫、宽带中国和贫困村信息化等工作,采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形式,加快农村学校互联网接入,并重点保障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可以说,这些政策最强音为西部落后地区开展“互联网+支教”铺平了道路,反过来,“互联网+支教”也提高了这些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随着硬件、平台、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日渐成熟,“互联网+支教”可以满足支教志愿者足不出户的支教梦想,并保证支教行动的可持续性;可以缓解教育欠发达地区课程开不齐、缺少专业教师、教育理念落后等问题,让学生们随时随地接受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必须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支教也应如此,“互联网+支教”是实地支教的延伸和有力补充。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