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改变着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塑造思想、形成观点、影响行动的重要“策源地”。贵州大学作为团组织首批100所试点高校,着力推进“青年之声·贵州大学”平台建设,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贵州大学“青年之声”建设工作获评全国高校团组织典型,获团组织通报表扬。
“青年之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在贵州大学青年之声工作室,遇见系列已经成为品牌。“工科男遇见经管女”“当大学生遇见长征”“青春走基层遇见党代会”,成为大学生喜爱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遇见活动。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改变着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塑造思想、形成观点、影响行动的重要“策源地”。贵州大学作为团组织首批100所试点高校,着力推进“青年之声·贵州大学”平台建设,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贵州大学“青年之声”建设工作获评全国高校团组织典型,获团组织通报表扬。
直面大事小事维护青年权益
“学校10栋学生宿舍订水不让我们自己抬水,必须付费让送水工搬运,强买强卖严重影响学生喝水。”2013级管理学院学生小宋同学在平台上反映。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看到问题后立刻进行回复并@了相关部门,当天,问题得到了解决。
小到学生的教材、饮用水、食堂饭菜,大到考研、实习、就业等,同学们身边的大小事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提问。青年之声平台共设成长教育、心理咨询、校园生活、就业创业、后勤服务等20余个板块。
青年之声组建了由149名来自各个学院或行政部门的校内教师组成的专家服务团,有效回应同学们的诉求,通过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O2O”一站式服务,形成了“听—答—办”的服务闭环。
走进建筑与规划学院教学楼一楼109教室,这里是学校为青年之声专门划拨的场地,由校团委遴选出50多名团学骨干在这里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行维护。通过电脑或手机APP,值班人员24小时在线为同学服务。
微帮、微信、微博是青年之声的“三微阵地”,它们是青年之声平台的主要入口。学校在校团委、校级八大学生组织、院系团委学生会等微信平台、微博上都提供“青年之声”接入口。截至目前,平台总提问数达2103条、回复率为110%,好评数达1717次。同时,线下开展了40余次点对点的落地帮扶行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聚焦成长成才丰满青年羽翼
“志愿者、支教、入党、考研、人际关系、健康、创业、社团……”点击“青年之声·贵州大学”网站首页,一组热门标签跃然眼前。
“使团组织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是党中央对共青团提出的殷切希望。线上及时关注学生诉求、及时联系职能部门解决问题是青年之声的工作常态。而线下深入青年老师与学生中间,听听一线团学干部“我向书记吐吐槽”,通过书记校长与学生晚餐等多种线下活动,面对面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也成为线下交流的有效方式。
青年之声根据双周报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同学留言集中在学习成长、创业就业、心理健康、权益维护等领域。6月毕业季,青年之声团队举办了毕业生系列专场分享会线下活动,邀请优秀毕业生分享大学4年的学习经验以及求职经历。开展了第二课堂能力提升工程的“企业家进校园”活动,策划了名为“零壹计划”的为同学免费进行软硬件技术培训的线下活动。开启第二课堂能力提升工程,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社会技能培养的课程,授课的教师均由知名企业的创始人、董事长或总经理等组成,他们通过自身经历经验,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出谋划策。
连通线上线下锤炼青年品格
青年之声平台通过设置正面话题开展讨论、及时反馈党和政府关心帮助青年的情况、组织专家学者和青年榜样走进青年群体等方式,把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服务中,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在青年之声平台上,很多学生关注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积极筹备返乡创业和支教支农。学校邀请专家到校作专题讲座,开设了贵州大学青年学子创新创业邦论坛,组织青年学者为台江县8个乡镇提供农产旅建设发展规划,切实做到了青年专家扶贫、青年学子扶智。校领导下沉踩点、牵头联动学工口职能部门指导青年师生志愿者服务地方经济,结对帮扶花溪、凯里和台江等区县共计600余名留守儿童。同时还在青年之声平台上采取众筹模式,引导在校100余家创业团队青年反哺社会,共建台江县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和共青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