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3-25日,由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主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北京康邦教育技术研究院协办的“第二届中科院中国科普博览互联网+科学教育高峰论坛暨首届中科院网络科普联盟研学旅行校长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
2017年12月23-25日,由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主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北京康邦教育技术研究院协办的“第二届中科院中国科普博览 科学教育高峰论坛暨首届中科院网络科普联盟研学旅行校长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北龙行知(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亲子猫(北京)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了本次论坛。
此次论坛旨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和“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精神,积极推动中科院 “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和推进“‘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
来自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教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和全国各地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165人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共同探讨如何将中国科学院科学教育资源和青少年核心素养融合发展,通过线上中国科学院在线科学教育课程“求真云课堂”和线下中国科学院研学旅行“求真科学营”实现。
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党委书记韩华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网络科普联盟是中国科学院成立最早、影响力最大的联盟,中国科普博览是网络科普联盟旗下重要品牌,依托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为基本信息资源,以中国科学院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个专业研究所为依托,并扩散到全国一些著名的科研机构,系统采集全国各具特色的科普信息,内容包括天、地、生、数、理、化等各个学科。韩华期待全国的校长多多了解中国科学院,深入了解中科院网络科普联盟在科学教育线上线下的布局,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发展素质教育,携手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科普领导小组原组长、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就高端科研资源向科学教育功能转化问题做了主题发言。他从科学教育基地、科学教育人才、科学教育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高端科研资源向科学教育功能转化,需要一个重构重建和转化的过程,中科院已经拥有了一批标本馆、博物馆,科学教育场馆还要进一步结合新技术与时俱进;中国科普博览网站自1999年成立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云课堂、SELF格致论道、千里眼科普教室等要逐步与中小学校建立直通车。第二,要有一支专业化科学教育专业团队和一批有情怀的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转化。时下科普很热,要做好科学教育,需要一支专业的团队来做,把高端科学资源转化成中小学生所需要的科学资源,学习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思想和思路、知识和方法,以及科学家坚持坚韧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要避免过度专业化,要让中小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第三,以科学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等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逐步实现这一新兴行业发展的规范化问题。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在发言中指出,校长要把握中国未来教育的趋势,“21世纪中国人的教育和学习是分不开的,未来的中国教育会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在张力看来,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责任不完全在政府和学校,不能只关注体制内的学校,还有大量体制外教育资源可以开发,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各界要一起参与进来,能者为师时代已经到来。
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和科学核心素养以及对小学科学教育课标的说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让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乐于观察和实验,敢于质疑追求创新,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等,林教授强调,这些都是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科普处处长徐雁龙,从中科院科学教育全局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在科学教育方面取得成绩和一些布局计划。他说,中国科学院推出的很多科学教育活动,都是通过听、看、玩、演、写、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科学探究活动,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育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新媒体部在线教育技术实验室主任赵以霞、中国科普博览科教业务主管&北龙行知(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卫晓毅,分别介绍了中国科普博览对接中小学校科技教师培训、求真云课堂、求真科学营等教育核心资源。北京市海淀区旅游委副主任冯军从旅游的角度分享了海淀研学旅行资源和实践;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杨丹在发言中提出互联网科学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有效的教育模式一定是线上与线下结合,新时代每个学校都不应输在起跑线上。
中国科普博览示范基地业务主管&亲子猫(北京)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魏巴德以340位学生在武汉开展《以科学的名义行走自然》为主题的求真科学营研学实践为例,从策划、安全、执行等方面全面分享解析了科学教育主题研学旅行的经验。
在科学研学旅行沙龙中,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研学旅行,对接中小学生需求和高端科研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分享了美国和芬兰的2个案例,中学生可申请直接参与模拟火箭制作,而不是仅看看图片或隔着玻璃参观;芬兰鼓励学生参与自建操场,涉及到设计、申请政府款项到施工整个环节。整个过程倡导在无定式、真实、复杂的环境下,调动孩子各方面能力,促进核心素养提升。而中科院100多个科学研究所和野外台站恰好是满足真实、复杂的环境,并殷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到这种与国外一样的研学方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课程中心副主任曹培杰从8次教改的历程,反思“什么是最好的学习”。他认为动手、探究、体验就是最好的课堂,不应局限某种具体的形态,不受制于拥有的资源有多少。过去在记忆、背诵、练习中学习就是最好的课堂,今天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可能研学旅行就是最好的课堂。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附属学校校长曲建华校长分享了学校实施研学旅行难点和担当。尽管十一部委早已提出研学旅行政策,校长们也觉得可以丰富学生生活,提升核心素养,但还是困难重重,担心发生安全事故和选错研学机构,害怕学生家庭条件不一致引发的新一轮教育不公平等,但多次组织学生研学的反馈坚定了再难也得研学旅行的决心,出去的收获和在活动中的成长是想象不到的,同学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玩在一起,看在一起,学在一起,这种同伴间的交流和互助,这种情感、思想的碰撞是课堂上不可替代的,最后也表示为了孩子,再难也得实施,也呼吁父母假期带孩子走出去。
现场有校长担忧高大上的中科院专家是否适合中小学生,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秘书长肖云说,科普品牌SELF格致论道推出了很多“接地气”的科学家,85后博士生导师徐颖的演讲《来自星星的灯塔 》,一周时间点击量高达2000多万次,科普达人李汀,微博粉丝高达800万,一点也不亚于一些一线明星。
论坛第二天,来自全国的中小学校长一同走进中科院,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深入了解千万亿级超级计算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