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2017大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盛大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互联网教育商会主办。

  6月7日,2017大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盛大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互联网教育商会主办,作为第三届“ 高校课程变革需要关注深度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先生认为当前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知识获取方式,当今教育应该适应学生喜欢主动学习并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特性与特征。MOOC是互联网革新课程的重要形式,但MOOC虽有大规模的网络访问却无大规模的网络学习发生,存在浅层学习明显、辍学率高、学习保持率低等普遍问题。他认为互联网变革课程,不仅仅是要关注内容建设,更需要关注促进学习认知投入的学习活动设计,课程开放不仅仅是内容让外部访问,更重要是课程内容的生成与进化,多种教学模式的开放。

  余胜泉以他讲授的《教育技术新发展》课程进行了互联网促进深度学习案例的分享,向大家诠释了未来网络教学的发展方向:通过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组成“双螺旋”教学结构,设计“接受中学”“做中学”“联系中学”“重构中学”“同题异解,在比较中学”“反思中学”“交流中学”“情境中学”“教中学”“创造中学”等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从接受到参与,再到贡献,实现深层次的学习投入。

  该课程基于学习元平台(Learning Cell),通过语义技术,实现从资源组织到知识组织,将内容与活动深度结合,促进学习交互,拓展教学的深度;通过线上线下无缝切换、O2O深度融合保持学生学习动力,通过社会知识网络,来促进认知网络联接与共享。

  余教授认为,未来的网络教学将从内容呈现设计到通过学习活动设计来促进知识建构的方向转变,互联网变革课程的核心是增加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投入,而不是花哨的多媒体内容设计或浅层次的行为与反馈。

5.jpg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先生

  王晓阳:文化传承是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来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阳先生从教育改革的目标、组织文化的作用、组织文化变革阶段、变革之不易这4方面阐述大学教育改革与组织文化变革。改革目标应从知识、能力、价值三方面全面立德树人。他认为,文化传承是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来源,因此我们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国际与本土教育的均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他还引用马克斯·韦伯的“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解读大学组织文化变革,并且指出真正的变革应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互结合,不能光靠上层,要靠基层的创造力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去完成。

6.jpg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阳先生

  尚俊杰:MOOC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主任尚俊杰先生谈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他在会上提出2个反问:在互联网时代课堂上到底能否使用电脑?老师讲得多好才可以抵挡电脑对学生的诱惑?随后他指出这两个问题都是传统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挑战,而MOOC给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它致力于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因此互联网+的模式打破了时间、地域的界限,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时代的变化势必影响教育结构的变化。而MOOC如一缕曙光,给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变革带来了崭新的希望。

7.jpg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主任尚俊杰先生

  庞海芍:加强“通识教育”意识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书记、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庞海芍女士讲到教育应有多彩的概念、丰富的内涵,强调通过通识教育让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具备“择其善而识之”的能力。她认为素质教育以及时代和国家为两大命题是教育改革的方向,要构建“通专”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理论,实现通识选修课精品化,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变革。她表示,素质教育就是让教育回归本心,启发心智,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8.jpg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书记、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庞海芍女士

  随着教育水平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人民对于教育“质”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是在社会大环境下所需要变更的新模式。而“互联网+”则是适应新时代的新模式,同时也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这种新的教育概念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接受新鲜信息和多元化的教育,是未来的发展之路,也将会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从2017年6月1日至6月15日持续15天,设有7大主题、11场分论坛以及为期3天的教育产品创新展,引领教育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趋势,展示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化创新产品,助力教育的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教育”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