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浪潮奔腾,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发生转变。教育这一方天地,同样经历着奇妙变化: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

  “ ”的具体做法,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促进了区域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研讨,促进了区域、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电子书包”,把知识点通过互联网、信息化的手段整合在一起,成了台州学院椒江附属小学沿海校区促进教学模式转变的利器。依托云学习系统,教师快速备课、师生实时互动、即时评测、家校互通、资源共享的智慧课堂被搭建起来,校长王正说,“最明显变化的就是效率高了,‘电子书包’通过大数据来帮助老师进行判断,可以实时了解学生掌握到哪一个程度,及时调整自己下一阶段的教学进程,使教育教学更具针对性。”

  书生中学、椒江二中运用“网络阅卷系统”,解决了困扰学校的考试数据的定量化深度挖掘问题。据二中校长许小华介绍,通过大数据收集系统形成各类报告,为校长决策层面、教师教学层面、家长和学生层面提供了相对应的信息,有助于掌握各自层面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指明方向。

  突破之三:管理体系智能高效

  相比“互联网+教育”的说法,朱道鸿说,他更愿意用“教育+互联网”来表达观点,因为这个词的核心是教育。教育需要互联网的思维,更需要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互联网思维。关键点在于是否能够满足培养信息时代所需人才的教育需求,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上进行突破,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融合的新型教育管理生态。

  在这种思维镜像里,海门小学将目光投向了学校工作核心之一——沟通,从较为零星、碎片化道模式中突围,向提升学校凝聚力、向心力的目标靠拢,作管理上的变革。

  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半小时,成为该校教员的沟通“海聊”时段。周一“引领日”,学校一周工作部署通过平台发布,确保工作的透明度和开放度;周二“服务日”,校长及校级领导班子、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大组组长开展网络答疑、解惑;周三“商讨日”,关于学校公共工作或就某一教育热点,成员们交换彼此意见;周四“激励日”,主角是受表扬、表彰的教师和学生,将好消息传递,把正能量传播;周五“提醒日”,大家开展互查自查,共同提高工作水平。

  海门小学校长黄吉鸿表示,借助微信平台,定时间、定主题开展学校工作的“微管理”,目的就是避免“互联网+”语境下的一些负面效应,做到扬长避短。

  在椒江,越来越多学校正在感受“互联网+”带来的活力。今年,台州双语学校将原有的学校智能办公系统与阿里巴巴的钉钉平台进行整合,构建了高效移动的办公平台,做到了多端同步、无缝沟通,学校管理趋于智能高效。

  以试点带动全区,不断扩大辐射效能,截至今年6月,该区共创建省首批数字校园示范校1家,市级数字校园示范校3家,市级数字化学校7家;2016年新申报市级数字化校园4家。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