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该院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学院办学实力的重要战略,提出教育信息化3年行动计划任务一年完成。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 ”建设,优化信息化应用与服务环境,促进信息化与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学院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驱动作用。

  ——优化基础网络环境,建立安全高效硬件保障系统。扩充了学院校园网络的信息点。共铺设12条光纤,新增有线信息点1052个、增加无线信息点200多个,现有网络信息点3250多个,完成了长安校区教学楼、办公楼、后山教学区、工艺苑等范围内的有线和无线覆盖。优化、完善了中心机房的环境条件。更新了UPS电源系统,新增了专用机房精密空调,实施了机房电气系统和安防系统,提升了校园网络的稳定和安全性。优化了校园骨干网络结构。主干网更新,新增网络出口路由器、汇聚交换机、FC交换机等设备,采用了多链路负载均衡技术,增强了校园网的综合应用实力。增加了网络带宽。提升了校园网访问速度,由400M提高到1.2G,出口带宽提高到3倍。建成了数据中心所需的存储及配套硬件设备。新增了4台数据库服务器、1台备份服务器、72TB容量的磁盘阵列存储空间。通过虚拟化技术对服务器和存储进行虚拟化管理,实现了学院应用业务、关键数据的集中存储、集中备份和集中管理,为该院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硬件基础保障。完善了该院校园网络安全系统。在原有校园网安全体系中更新了一台万兆防火墙,增加了身份认证计费系统、网管系统、流量控制系统、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实现了单点登录和统一身份认证,为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了基础保障。

  ——搭建数字化校园平台,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数据中心。通过构建身份认证、门户和数据中心三大平台,搭建了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建立了跨应用平台的公共数据中心,制订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及规范,对学院与教学、科研、管理等相关的不同结构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统一数据中心;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统一的资源导航和访问权限管理,实现了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有序共享。新增了OA办公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数字迎新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整合了学院现有的教务、资产、财务和图书等管理子系统。通过对学院各种资源的整合,构建了学院三大服务中心,提升了该院学习、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依托学院数字化校园网络信息环境,在进一步完善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精品课程建设平台”于一体的高校数字化学习中心,满足了学院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应用系统需求;实现了资源制作、课程申报和专家评审的信息化;满足了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需要;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在线互动,创新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师及学生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为骨干院校项目建设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应用奠定了基础。

  ——加强信息化团队建设,提升信息化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分批培训了信息化建设工程管理团队的成员,使其了解国内外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掌握信息化建设的精神和动向、掌握信息化建设必需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丰富了信息化建设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集中培训了应用系统管理人员,使他们掌握了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方式、业务流程和安全防范知识,帮助他们能够快速应对信息化对传统业务管理方式的挑战,能够对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管理提出合理的改革建议。多次培训了教学一线教师,让他们学习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他们能积极的参与网络课程建设,并具备了相关的技能,也具备了在信息化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授课方法等的创新能力。不间断培训了信息化技术人员,使其掌握了硬件维护、网络维护、软件工程管理、软件设计、软件研发、数据维护等专业技术,并且与时俱进,满足信息化发展的时时需求。通过构建多层次、不间断、滚动式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培训计划,培养了一批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化应用人才和信息化技术人才,提升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统一信息标准,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完成了数字化校园运行服务体系的标准规范建设。完成了《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标准规范》《多媒体资源技术标准》等技术标准的建设。完成了《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域名管理办法》《网络安全与信息保密管理制度》《数字化校园数据库管理办法》《数字化校园运行管理办法》《数据中心管理条例》《校园一卡通管理规范》《防火墙运行维护规范》《应用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制度》《精品视频公开课录像规范》《数字化校园用户管理办法》等管理规范的建设。完成了《高校数字化学习中心调研与集成方案》《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工作流组件二次开发手册》《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流程设计手册》《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集成方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集成方案》《学生工作管理系统-集成方案》《档案管理系统-集成方案》《迎新系统-集成方案》《财务管理系统-集成方案》《国有资产管理系统-集成方案》《网站群管理系统-集成方案》《教务管理系统-集成方案》等技术规范的建设。完成了《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操作手册》《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用户手册》《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用户操作手册》《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工作流管理员操作手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用户手册》《“南大之星”档案管理软件说明书》《迎新系统-操作手册》《共享型专业资源库平台用户手册》《精品课程平台用户手册》《课程管理平台用户手册》《网络教学平台用户手册》《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用户手册》等操作手册。通过标准规范的建设,统一了学院数字化校园的信息标准,完善了学院信息化的管理,规范了信息化的建设和运行标准。

  ——建立数字化学习中心,促进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依托学院数字化校园网络信息环境,在进一步完善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搭建了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精品课程建设平台”于一体的高校数字化学习中心。数字化学习中心平台在其系统功能化设计过程中着重考虑了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特点、资源整合、标准处理、资源支持服务功能、资源建设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构建了资源存储检索系统、教学交互支撑系统(课程组织、自动答疑统计、作业提交批改、课程论坛等)、智能测评系统、教学跟踪评价系统等模块。系统从标准规范、功能设计、系统架构、资源存储技术和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着手,不仅提供基本的支持服务功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预留多种扩展功能接口,便于功能扩展和二次开发。制定《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库建设管理办法》,确保了课程和资源的持续更新和完善,并逐步形成了长效机制,确保了资源库建设能够不断自我完善。完成了新老校区2个高性能录播室的建设,为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录制提供了条件保障。依托全面的数字化管理、教学、服务平台,融合学院各院、系、部提供的包含音频、视频、动画、网站链接、教材、课件、习题、试题等各种教学资源,其中包括128门专业课程资源,建立了学院的共享资源库,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学院在已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27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另投入400多万元,依据行业企业最新技术、教学改革要求,推动各重点专业分别建设了包括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实训项目、培训认证、工程项目、职业信息和行业标准等内容的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重点建设专业着力完成了64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4个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带动下,其他专业制作并集成了辅助教学的教学资源,集成了当前教育、行业、企业各领域的各类专业最新优质教育资源,总容量达3T以上。建成的教学资源库,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为该院创造了一个主动式、协同式、开放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的文化氛围,提高了全院师生信息化水平,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终生求知的能力,为开发学生潜能和实施个性化培养创造了条件。

  ——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该院采取了与交通银行校企合作方式,共同建设,协作管理,进行了校园一卡通建设。交行投入资金450万元。院方整体规划,提出建设技术方案,金融业务的资金流由银行统一管理,校园内部的数据流由学院收集管理,系统架构清晰,业务功能划分明确,各负其责,责权分明,银行端和校园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成立了校园一卡通管理中心,制定了《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一卡通管理规范》。教学楼、学生公寓实现了门禁管理,与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可随时统计学生到课情况,掌握学生动向,为学期末学生评价考核提供了参考数据;完成图书管理系统升级,与校园一卡通平台实现对接,安装通道管理系统与防盗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信息化管理,及时考察学生学习情况,为院领导关于教学决策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依据;校园一卡通实现了校内主要消费流通,包括食堂就餐及浴室消费,超市购物消费,医疗收费等,构建了便捷、高效的数字化生活环境和服务平台,同时,校园卡与银行卡二卡合一,实现校园卡附带银行卡功能,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实现了师生持一张校园卡在校内通行,成为真正意义的“一卡通”。学院校园一卡通系统架构遵循“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和统一监控平台”的设计原则,自底向上分别由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和应用系统组成。校园一卡通建设在学院已有网络资源基础上,完成了平台和各应用系统的对接,一个账号通用于各类应用子系统,实现了平台及各业务子系统之间数据共享,为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提供丰富的数据,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校园一卡通的建成,使该院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实现了高效规范的管理,为学院领导的决策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依据;为师生提供了高效、便捷、丰富的一站式信息服务;为加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提供了一个开放、协同的数字化环境,提升了学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