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却使教师感觉压力更大。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发起的一项调查中,逾50%参与调查的教师这样表示。

W020161123309496300131.jpg

  教师对信息化教学使用情况调查

  制图:中国教育报 李澈

  互联网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却使教师感觉压力更大。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发起的一项调查中,逾50%参与调查的教师这样表示。

  互联网时代给教师带来了哪些新的压力?调查显示,35%的教师认为互联网时代工作负担加重;30%的教师表示,自己虽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教学思维方式仍属传统;2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信息化技能亟待提升;另有14%的教师认为因为和学生及家长的联系增多,导致私人空间变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划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现阶段应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深入应用,并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互联网,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具备完整的知识架构,才能流畅打出具有创新意识的组合拳。”一位参与调查的教师表示。“ ”的变化,对老师的能力、素质的提升要求显得更加突出。”

  互联网时代,教师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自身素质?在调查中,25%的受访者认为要提升教育信息化技能,26%的受访者认为要更新知识结构,31%的人认为要形成广阔的视野。

  3、教师如何借力互联网实施精准教学?

  新中考政策后,原来科目必考的“固定套餐”,变成了“语数外+选考科目”的“点餐”。例如北京的中考方案,除了基础的语数外三门课,个人根据自己的强项,有9种组合,54种折分结果。

  “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优势的展示机会。”余胜泉认为,中考改革后,伴随选择而来的挑战是学生如何决定自己的选考科目,构建完善的基础知识体系,同时权衡每个科目所投入的时间,以获得最优分数,以及如何了解个性特长,将学科学习和兴趣爱好结合。

  余胜泉认为,要实现教育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工具。传统的学情分析靠的是教师的经验、教师个体的理解力和责任心。教师运用有限的经验、能力和精力如何精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情?”他认为,借助于大数据工具,通过采集学生全学习过程的数据,形成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可视化诊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科优势,才能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可获得的资源与服务。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于学生个体的了解、投入的精力以及学生对自己不同学科学习情况的认识,都会关系到学生具体学科知识、能力、素养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研发的“智慧学伴”平台希望能以科学的测评,收集学生心理、行为等表征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后,揭示学生心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特征,供学生更好了解自己。

  “凭借考试,学校可以得到学生一个时间截面的数据,这个数据只代表学生的某一时刻、某一方面的状态。”李晓庆解释,面对新的教育要求,互联网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先进互联网的功能,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功能,“教育大数据是什么?是过程化的、基于学生全学习过程,各个学科,各个纬度能力和素养,以及各种层次的学习和发展数据。”

  余胜泉介绍,他们的研究希望在全面采集学生全学习过程数据的基础上,依据心理学、学习科学等原理与模型,通过描述性分析,掌握总体趋势,在群体的状态发现模式、规律及总体趋势,让教师准确、更好地对大规模的学生群体做更好的支持。

  “精准的评价、精准诊断下的精准指导、精准教学,才能提高整个学科教学的精准性。”李晓庆表示,精准的、个性化教育服务供给不仅能够对学习问题进行诊断与改进,还能发现和增强学生的学科优势;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学习者的知识盲区、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增强学习者的优势与特长。

  “互联网+大数据+学科教学的背景,对学科教学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将意味着什么,对老师、各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意味着什么?”李晓庆认为,未来的学科教学将要求教师优化目标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作为导向,落实在每一节课当中、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