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放平台思想,面向数据、应用和服务,以数据中心为核心,以应用平台为手段,建设新一代数字化校园。全面提升系统扩展性,促进数字化校园持续创新与局部微创新,改善用户体验。

  一、引言

  纵观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历程,到目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上世纪末,以松耦合的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建设为主要形式,重硬件、轻软件,主要解决“业务部门”的管理需求,所建立的业务管理系统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和实施,系统之间相对孤立、各自为政,逐渐形成了“烟囱式架构”的第一代数字化校园建设形态,如图1所示。这些业务系统需求明确,自身获取业务数据效率高,但从校级角度出发,则产生了数据孤岛、管理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第二阶段建设试图解决第一代数字化校园存在的数据孤岛问题,开始从校级角度出发,重视软件与用户服务,强调整体设计和实施。但已建业务系统多数已进入正式运行阶段,为保护建设成果,形成了“整体规划、平台建设、系统整合”的第二代数字化校园建设形态,如图2所示。以整合数据流、业务流、单点登录、统一认证为核心目标,引入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校园门户等平台,解决数据共享和一站式用户服务问题。为避免新旧系统间接口众多、标准不一等问题给数字化校园后期运行管理带来困扰,部分学校开始采用单公司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建设方式。但单一平台以全面代替合适,过多依赖于固定软件厂商造成某些业务系统适用性能不佳,约束了数字化校园建设,难以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多样的需求和移动等多样化终端设备接入需求。

  数字化校园发展到今天,除了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目标以外,还需要突出个性化服务,让各类用户快速获取所需服务。基于开放平台,面向数据、应用和服务的数字化校园重构是化解有限自身能力与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之间矛盾、构建有效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有效途径,也是新一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方向。

  二、开放平台概述

  开放平台始于互联网行业。国外始于2007年Facebook和2008年Google发布开放平台战略,国内自2011年开始,互联网厂商纷纷推出各自的开放平台,如腾讯开放平台、新浪微博开放平台、百度框计算搜索开放平台、淘宝开放平台等。上述开放平台将不同的服务封装到一系列数据接口中,并开放接口,由此网站不仅可以提供简单的网页接入,还可以进行复杂数据交换。这样,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基于开放平台开放API开发各种应用,构造生态圈,服务和吸引更多用户,实现开放平台厂商与第三方开发者共赢的目的。

  三、基于开放平台的数字化校园基本思路

  基于开放平台思想重构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在统一数据核心的基础上,构建共享、重用和连接的系统架构,代替封闭、僵化的传统架构。遵循“用户主控、随需而变、全局规划、整体集成”的思路,以“数据中心开放平台”为核心,以“数据服务”和“用户服务”为理念,以“全局数据应用和服务”为目标,以“应用开放平台”为手段,通过开放应用接口,使标准数据服务不再受限于某个厂商,打破应用系统壁垒,减少人工干预过程,为学校争取主动权,实现开发者、学校、用户共赢。

  “数据服务” 是一种软件服务,它封装了数字化校园关键数据实体的操作。“数据服务”要给不同应用系统和工作流程提供服务。“数据服务”让使用者无需访问或者更新多个数据源,有助于维持数据的完整性、执行数据可视化和访问规则。“数据服务”为数字化校园改进业务需求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基础。

  “用户服务” 是一种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指在访问网站或系统的过程中,用户对界面、功能、相关信息的可读性、可操作性、交互便捷性等方面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目前,用户对服务的需求已经逐渐从满足功能向方便操作方向转变。四处散落的应用或简单功能罗列已经无法满足用户服务体验。用户希望一站式获取服务,进而需要根据与自身身份或任务相匹配的智能推荐。

  “全局数据应用和服务”,不局限于数据集成工具和数据共享,从认证层面、信息的集中和个性化服务层面、数据层面实现全校范围内数据的统一集中和共享。

  以“应用开放平台”为手段,以“小应用代替大系统”为目标,逐渐淡化面向业务部门的管理系统的概念。通过移动APP或Web APP的方式,将单元化的业务操作APP化,打破传统MIS之间的壁垒。为用户提供统一、快速服务,同时便于拓展移动校园服务。例如,新职工入职的数据输入,以前的做法是在人事管理系统中添加新职工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分发到其他业务系统中。新的做法是建立一个如移动APP或Web APP应用程序的服务,直接将新职工数据储存到校园统一数据中心开放平台中,其他业务系统通过数据中心开放平台调用或者被推送新职工数据。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