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处于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变的转型期,本文介绍了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建设智慧e校园的探索与实践。从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智慧校园综合平台构建、基于“智能交互一体机”新一代“智慧教室”的建设、一卡通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等方面,阐述了践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脚踏实地 开拓创新 建设新型“智慧e校园”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是教育部首批授牌命名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全国首批科研兴教示范基地”、全国“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学校, 2012年我校又顺利入选杭州市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学校”,2015年入选杭州市智慧教育示范校。近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在由“IT”时代向“DT”转化的网络数字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无论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或是在促进师生成长发展上,都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处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期,我们期望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建设新型“智慧e校园”。
一、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1]。通过10余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深切地意识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化的途径方法[2]。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才能体现对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我校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创新性地逐步实现了教学信息化、德育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特别是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智慧课堂新模式已经逐步形成。
二、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1.打造智慧e校园综合平台
自2012年开始的学校数字化一期的软件建设,主要包括统一身份集成、数据共享与交换、应用融合、公共通讯、智能流程、硬件集群的一体化数字化校园平台,我们称之为“智慧e校园综合平台”。该平台以“创新、融合、开放”为支点的信息化集成方案,包含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共享中心平台、个人门户(统一信息)平台;集合了教学教务、办公OA管理平台等功能。2013年又深化应用,在完善原有数字化校园整体架构基础上,并新建满足各部门管理需要的各类应用系统,包括网络选修课管理平台、教师发展档案管理平台、招生管理平台、资产管理平台、德育管理平台。为了使学生的个性成长、教师的个性发展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展现,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业成长档案,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档案,并通过网络个人空间,实现共建共享,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逐步构建“智慧e校园教学云服务平台”,积极借鉴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形式,深化互联网技术应用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参与和开展“MOOC”研究,开发在线网络开放课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