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云计算、微传播裹挟其中的时代,未来的教育将是什么样态?大学需要怎样的教师?学校将如何培养人才?面对这一系列问号,华中师范大学在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的同时,结合教师教育特色优势,探索信息技术与科研管理、服务育人中的无缝对接,尝试在“构建数字教室、培育数字教师、引领未来教育”方面精准发力,使智慧教育不再是飘在天上、不可触及的云。
在大数据、云计算、微传播裹挟其中的时代,未来的教育将是什么样态?大学需要怎样的教师?学校将如何培养人才?面对这一系列问号,华中师范大学在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的同时,结合教师教育特色优势,探索信息技术与科研管理、服务育人中的无缝对接,尝试在“构建数字教室、培育数字教师、引领未来教育”方面精准发力,使智慧教育不再是飘在天上、不可触及的云。打破观念的壁垒,实现改革路线图的“软着陆”
对于教育领域而言,21世纪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亚于一场革命。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认为,“革命性影响”就是要变革传统的、工业时代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包括我们的教师发展模式。
2012年,该校获批为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建设高校后,重新修订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方案,确定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的建设目标。同时,该校还成立了信息化建设质量评估中心,以及时弥补完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缺陷,为教育信息化引入了监督机制。至此,教育信息化的框架基本成型。
但是,如何让校方的路线图能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动中实现“软着陆”,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在线教育将面临很多挑战,首先是观念,目前很多老师仍停留在原始的教学基础上,缺乏对在线教育的认识。”杨宗凯坦言,教育信息化改革最大的障碍是教育的引路人,不打破大学管理者和教师的思想观念,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本无从谈起。
一次青年教师沙龙上老师们的疑惑,让杨宗凯感触颇深。“对于思想性强的人文社科类网络课程,并非简单的课件放映和论坛讨论就够,是否需要再完善”;还有一位年轻讲师坦言,“通过网络答疑使我的工作量变得极大,有次一个同学让我描述一个图表,我恨不得把手从网络中伸过去给他画出来。”
信息化改革对师生而言,是一种转变和冲击。杨宗凯认为,在网络时代,教育教学活动已不可能孤立存在于真空中,离不开信息技术和电子产品的支撑。“我们与其将技术与课堂分割,不如有效利用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培养数字化教师。”
如今,华中师范大学已培训教师近600人,“充电”后的数字化教师,已成为推动该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打破知识的时空界限,给课堂改革上足发条
音乐鉴赏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观看着课堂上的大屏幕。“谢谢大家选修我的音乐欣赏课程,”一个富有亲和力且带有港台味的声音出现在教室里,“今天与大家一起上课的,还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的同学们。”这个声音来自几千公里外的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李娓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