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校园已经进入了信息集成阶段,信息集成充当了信息化已有成果和未来发展目标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信息集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高校中分散、无序、相对独立、不同标准的信息资源。本文从信息集成的必要性、驱动力、实施路径和需注意问题四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引 言

  数字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1]各个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开展之时,已有很多各类信息系统,但是这些信息系统基本上是各机构各自为战进行建设的,没有考虑部门未来的需求、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的存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除了学校内部的各院系、部门、机构的各自为战,各学校之间、为学校提供服务的各公司或厂商之间、甚至是各地区之间,都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没有整体的、长期的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不仅导致重复投资建设,且当大家开始意识到整合的必要性时,已有的建设又给整合带来了非常大的阻力和难度。[2-3]

  传统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数字校园的总体目标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对原有的系统完全推倒重来是不现实和不可行的。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使数字校园建设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有效过程,信息集成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本文结合大连理工大学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部分模式从必要性、驱动力、实施路径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对信息集成进行了探讨。

  一、信息集成的必要性

  信息集成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位于不同的异构信息源上的数据合并起来,以便为用户提供一个这些数据的统一视图,称为全局模式。信息集成屏蔽了各种异构数据间的差异,通过异构数据集成系统进行统一操作,因此集成后的异构信息对用户来说是统一的、无差异的。[4]信息集成时需要了解已有的异构信息源中的信息,同时也要规划好数据的统一视图,通过各种信息技术为两方面搭建起顺畅的转换和转化机制。

  学校业务系统以单独建设为主,系统需求依赖于建设部门自身的既定业务,除系统应用层的功能体现和表示层的页面展示外,其它层面的内容体现的很少。而信息集成往往需要较深入地了解业务系统,包括硬件体系、操作系统、运行平台、数据存储、数据结构、应用服务等等,结合业务系统之间的对比和业务系统使用人员的使用反馈,可以获知业务系统的优势、劣势,为信息有效集成奠定很好的基础。

  信息集成有助于规范科学的整理、类聚、融合和重组信息,使其形成一个功能完备、结构科学的新的有机整体,建构一个效能更好、功能更高的信息资源体系, 实现“1+1>2”的系统功能。信息集成使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得以优化和延伸, 其将各个分储于不同标准和格式的数据库内的相似信息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重组,以满足信息的共享性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目的, 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平台通过重复信息检测功能、强大编辑处理模块,以及多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并行处理,来减少冗余数据,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存储、统一管理和统一维护,从而增强高校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5]

  信息集成可以加速信息流的畅通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业务的高效,提高高校管理、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6]

  二、信息集成的驱动力

  1.用户层面

  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用户只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和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丰富多样的校外网络信息成为用户关注的重点,而校内的信息,则往往零星的散落在不同的系统或者网站之中,很难及时地获取到,用户往往选择经常访问几个网站或系统或者干脆选择忽略所有,这就导致很多有用的信息被用户忽视或者错过。

  用户希望信息垂手可得,应用访问没有障碍,信息能以友好的方式进行展示。为了做好用户的服务工作,很多高校在数字校园中建立了学校的校园信息门户,通过信息集成把用户关心的数据、功能、信息进行汇聚,统一在门户中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展示。为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一步缩短用户与信息之间的访问路径,针对移动端的信息汇聚应用也在很多高校建立起来。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根据学校数字校园规划建成了学校的综合服务门户,2013年推出了学校的官方移动应用“i大工”,通过信息集成技术把用户关注的信息进行汇聚,并根据用户的类型形成了不同的视图,这些视图统一通过身份认证平台进行登录访问,如图1所示。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