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插上阅读的翅膀,乡村儿童也会飞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乡村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可以有效助力乡村文化和乡村教育振兴。然而,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乡村小学阅读状况调查报告》,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共126109个小学生样本、121500个学生家长样本的调查显示,有两成左右的乡村小学生表示,自己因为“更喜欢看电视、玩游戏”以及“不喜欢看书”而不读课外书...

原标题:插上阅读的翅膀,乡村儿童也会飞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培养乡村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可以有效助力乡村文化和乡村教育振兴。然而,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乡村小学阅读状况调查报告》,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共126109个小学生样本、121500个学生家长样本的调查显示,有两成左右的乡村小学生表示,自己因为“更喜欢看电视、玩游戏”以及“不喜欢看书”而不读课外书或不经常读课外书,分别有42.2%和22.2%的家长也认为以上两点是影响自己孩子阅读的首要因素;其次,有17.3%的乡村小学生因为无人教导而不读课外书或不经常读课外书。

阅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随着电子产品对注意力的吸引,乡村少年儿童的阅读时间被占据和攫取,其阅读质量和阅读素养的提升,成为亟须关注的问题。

如何保障和带领乡村少年儿童开展高质量的阅读?本报记者采访一线乡村教师和文学教育专家,共同探讨。

乡村图书配备缺乏少年儿童文学视角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研究生周康林上大学期间多次到中西部贫困地区支教,在广大乡村地区,周康林和同学曾开展一次调研,他们看到了乡村孩子日常生活中阅读的缺乏。

“我们在调研时常常看到学校阅览室中的图书泛黄了、翻烂了、缺页了,甚至还有类似于《农业机械技术》这样的农学书凑数。”周康林说。

同样的情况在乡村一线语文教师眼里也很突出。浙江省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校长、语文教师周国平,是一名儿童阅读推广者,乡村孩子的阅读难题是他长期关注的现象。

他观察到,目前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基本上都配备有图书馆或图书室,但不少乡村图书馆拥有的书无法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

“这些书大部分没有经过选择,书源较差,学校在征订图书的时候缺乏专业性。另外,我见过的乡村学校,绝大多数都没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这就导致包括图书征订、借阅在内的图书馆运营存在一定短板。”

这是校内的情况,就校外来说,周国平还注意到,有很多地方建立了乡村文化驿站或者公共图书馆,但这些地方往往没有专门针对少年儿童的需求配备书籍,缺乏少年儿童文学的专业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教授李煜晖发现,从他去过的几百所学校的情况来看,乡村儿童的阅读资源相对匮乏,但也激发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到处都能感受到他们对知识、对文学作品的热情渴求。比如朗诵诗歌,乡村少年儿童声音洪亮,丝毫没有羞涩和腼腆,非常整齐。再比如阅读大部头名著,在城市里生活节奏很快,老师们布置的《红楼梦》《水浒传》,很多学生看不完;但你会发现,许多乡村孩子一旦读进去以后,投入度非常高,阅读的完成率也很高。”李煜晖表示,“从乡村儿童本身的阅读需求来看,我认为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加强他们的文学教育的可为空间是非常大的。”

对此,李煜晖建议,在保障资源公平的前提下,可以请高等院校的专家或教育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开列翔实书单,包括哪个版本、哪家出版社、哪个选本等,从而帮助乡村少年儿童在阅读方面降低选书难度,提高阅读材料的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为了帮助乡村学校解决图书问题,让乡村少年儿童插上阅读的翅膀,周康林创办了“书海童游”乡村儿童阅读公益项目。

近两年来,“书海童游”项目广泛募集社会资源,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支持下,相继在湖南怀化、四川广元、江西吉安、安徽六安等地的10所乡村小学建立了爱心书屋,捐赠近20000册书籍,及时为各个小学补充、更新了阅读资源。为了保障书籍的高效利用,周康林和同伴们还策划了系列活动,例如阅读积分赛、读后感大赛等,建立与校方的长期合作。

乡村少年儿童阅读更需要加强专业指导

乡村少年儿童对阅读的渴求度很高,那么,推广阅读、加强他们的文学教育难在哪儿?

周国平发现,就阅读而言,乡村孩子跟城里孩子的差别,主要在于阅读环境。

“我所指的是一个大的阅读环境,所谓大的阅读环境是什么意思?一是,图书馆、书店、电影院等文化场所缺失,没有阅读的氛围。二是,乡村孩子的家庭环境里,大部分父母亲的学历较低,即使父母学历不低,但跟孩子的相处时间没有城里家长那么长。三是,家长不重视孩子的阅读,老师布置了读书任务,但家里缺少监督,那么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就约等于是空话。”

“还有一种缺失,”周国平补充道,“这种阅读,我们可以称之为‘行万里路’。乡村孩子缺少‘走出去’的机会。我做过一个调查,以某一个班级为例,37名五年级学生,只有一位去过省城杭州西湖。”

周国平眼中城乡阅读环境的差异,在李煜晖看来,是乡村环境里文学滋养不够的直接体现。“乡村的社会经济条件比较薄弱,高品质的文化生活相对欠缺,所以功利主义倾向更为明显。”

“文学是超功利性的。虽然基础教育很强调对阅读的考查,但阅读却不一定能直接作用于中考高考,文学教育对当前的生产生活也不会产生直接的作用。一旦乡村文化以功利主义为主导,就会造成乡村儿童缺少文学教育、审美教育。”

另外,读书的过程需要指导,老师、家长的文化视野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阅读选择。“孩子们很难自己完成对文学的审美理解,专业的指导可以帮助他们感悟文学之美,得到思想启迪。阅读文学作品需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比如《老人与海》里的硬汉精神,《小王子》里人的童真等,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同构。而达到这样的思考需要有专业的指导。”

李煜晖认为,“功利性导向和缺乏家长教师的专业指导,使得乡村儿童文学阅读的整体质量并不高,基本上是靠孩子自觉。所以,乡村儿童的文学教育难点,主要就是审美教育的加强和与现实生活的同构。”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乡村少年儿童阅读困境

乡村少年儿童的阅读与文学教育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和乡村振兴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行动起来,投入其中。

周国平一直在学校以课程的形式开展阅读教育。每天早上的晨诵课、中午20分钟的阅读都是固定的阅读时间。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是学校的“大阅读时间”,全校所有老师用一个小时与学生们一起阅读。“除了常规的阅读课程外,我们的语文老师每学期都会专门拿出一两周的课时,与学生们进行整本书共读,一起开展主题讨论。”此外,周国平鼓励学生们把读过的书改编成儿童剧并表演出来。

李煜晖认为,突破乡村少年儿童的阅读困境,打破空间限制,可以加强信息技术运用,把阅读触角深入到乡村。“可以建设公益性质的乡村儿童阅读平台,邀请专家开展专门的阅读课程,并加以推广,帮助乡村儿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话语内容,提高审美品位,实现新形式的‘送教下乡’。”

信息技术是周国平一直倡导的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方式。“乡村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太给孩子们读亲子故事,于是我自己给孩子们录制音频故事,叫‘周校长读故事’,目前已经录制了1000个故事。阅读音频会发送给全校家长,请家长们播放给学生听。”

“帮助孩子们阅读能力是乡村语文老师的使命。”这是周国平始终坚持的观点。他鼓励学校的语文老师们在放学后拿出一小时,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陪着班里的学生共读,“从我做起,带动其他老师。现在已经有五六个老师在班里开展这样的共读”。刚开始老师们难免觉得增加了负担,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老师们发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喜爱程度加深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自己也实现了成长,逐渐找到了其中的意义与价值。

除学校力量之外,为了补充部分乡村学校阅读课程的缺失,周康林和同伴们也选择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他们招募学生志愿者做起了孩子们的“云端伴读人”。“我们共招募了100余名志愿者进行儿童读物导读视频录制,以教育部推荐书单为基础,形成200余份导读视频,总时长超过2000分钟,与PPT一起制成了‘乡村儿童阅读爱心资料包’,赠送十余所乡村小学。”

谈及采用视频形式的原因,周康林表示,“想要从手机、电脑游戏中夺回孩子们的注意力,就需要采取多媒体、多感官、多环节的立体化方案,增进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我们还在导读视频中分主题引入了开放式问题,在《小王子》视频中,我们与孩子们探讨爱与成长,在《海底两万里》视频中,我们与孩子们探讨科学与勇气,在《夏洛的网》视频中,我们与孩子们探讨友情与真诚……每一个视频,都是一次阅读之旅、奇妙历险的启航,都是一次深入思考、头脑风暴的开始。”

“每天晚上7:20—8:00,哥哥姐姐们都会准时在线上给我们介绍读书方法、讲书里的故事。”一位参加了阅读直播的学生说,“如果我哪天错过了课程的直播,还可以通过哥哥姐姐们发到群里的链接看回放。虽然和大家隔着屏幕,但我的阅读兴趣却被点燃了。”

不仅仅是为学生服务,“书海童游”项目还专门为乡村教师们开发阅读课程包,“其中包括课程讲义、教案以及课堂上的一些环节设计,他们拿来直接就能上阅读课。我们希望以此减轻老师们的压力,激发他们上阅读课的动力。”周康林说。

(记者 杨飒)

(责编:郝孟佳、熊旭)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