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标题:体育、艺术等校外培训规范化了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颁布。一年多来,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依然凸显:一些机构资质欠缺、质量难以保证;一些机构过度营销、抢占市场,无端制造焦虑;一些机构过分牟利、趁机抬价,扰乱了行业发展秩序……   为了维护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日前,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

原标题:体育、艺术等校外培训规范化了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颁布。一年多来,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依然凸显:一些机构资质欠缺、质量难以保证;一些机构过度营销、抢占市场,无端制造焦虑;一些机构过分牟利、趁机抬价,扰乱了行业发展秩序……

   为了维护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日前,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坚决巩固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果的同时,必须注重同步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期待,使非学科类培训尽快回归到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定位上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意见》确定了与“双减”工作进度基本一致的非学科类培训治理目标:力争到2023年6月底,各地非学科类培训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基本健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到2024年,“双减”三年任务交账时,非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效显著,家庭支出负担有效减轻,非学科类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规范化之路如何实现?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结合《意见》作出解答。

   问:当前,一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无证经营”,教师也缺少相关资质认证,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如何才能提升非学科类培训的服务质量?

   答:针对一些地方非学科类培训门槛偏低、鱼龙混杂的问题,《意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明确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与学科类培训机构同样实行“先证后照”制度,须依法取得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后,再依法进行登记。行政许可的层级与学科类培训机构保持一致,线上机构为省级管理,线下机构为县级管理。

   针对非学科类培训存在的质量参差不齐问题,《意见》要求非学科类培训内容应与培训对象的年龄、身体素质、认知水平相适应,符合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培训材料要全面落实《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确保培训正确方向。培训时间不得和当地中小学校教学时间相冲突,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

   在师资条件方面,所聘用从事培训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相应类别的职业(专业)能力(具体由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明确)或具有相应类别的教师资格证,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在岗教师(含民办中小学在职在岗教师),聘用外籍人员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运营条件方面,必须有规范的章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线上机构还应符合网络安全有关标准。

   问:一些非学科类培训“漫天要价”,乱收费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退费难、机构卷钱跑路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才能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给家长吃上一颗“定心丸”?

   答:“物美价廉”是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消费观念。办好人民满意的非学科类培训,必须把确保合理定价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针对一些非学科类培训出现的价格违法违规问题,《意见》要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坚持公益属性,遵循公平、合法、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培训成本、市场供需等因素合理确定收费项目和标准,控制调价频率和幅度,并向主管部门备案。同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通过建立价格调控区间、发布平均培训成本数据等方式,引导培训机构合理定价。通过加强价格管理,防止非学科类培训出现价格过快上涨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降低家长经济负担。

   “退费难”“卷钱跑路”是人民群众最为痛心疾首的商家无良行为。各地主管部门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在“退费难”“卷钱跑路”中所处的“弱势”位置,强拳出击,坚决予以防范治理。要解决“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关键是要把培训预收费管住。《意见》要求培训机构收费实行指定银行、专用账户、专款管理,全部进入本机构收费专用账户,将预收费资金与其自有资金分账管理,这样就可以极大程度地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问题。同时,鼓励培训机构采取先提供培训服务后收费的方式运营,改变校外培训“先收费后培训”的运营习惯。

   问:自从体育、艺术进中考后,报名相关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似乎成了大家的“标配”,给不少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非学科类培训的任务是不是都交给了社会,学校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答:不管是学科类学习还是非学科类学习,学校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校外培训的定位始终是有益补充。《意见》明确,要统筹校内与校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减轻负担与提质增效并重,增加非学科类学习供给,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配备补充,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性矛盾,开齐开足上好音体美课程,加快构建“双减”背景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同时,《意见》对规范教育部门及学校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作出具体要求,推动在校内以较低价格满足学生和家长需求。

   各地中考安排体育、艺术等科目,旨在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非为了竞争选拔。一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刻意对体育、艺术纳入中考政策大力宣传曲解,制造焦虑,使学生家长被迫裹挟其中,被动参加校外培训并增加负担。为此,《意见》从根源问题上着手,要求改进体育、艺术中考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切实加强过程性考核,逐步实现考试成绩等级呈现,注重对学生运动习惯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坚决杜绝将校外培训结果与大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

   (记者 唐芊尔)

(责编:郝孟佳、何淼)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