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县”的资阳区,近年来着力抓项目促建设、抓应用促发展,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目前已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教育腾飞插上了“数字化”双翼。

  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给师生、家长带来了怎样的便利,又为教育带来了怎样的新气象?无论走进资阳区的哪一所学校,询问哪一位师生、家长,都能得到直观的答案。

  6月20日,人民路小学五年级131班贺平老师通过同步直录播设备,同时为人民路小学和张家塞乡捞箕小学学生授课。在这个通过互联网实现城乡课堂跨空间融合的现代化课堂里,老师可以随机向两所学校的学生提问,两地学生也可实时互动,教育信息化,帮助农村学生成功地挣脱了地域偏远、师资条件落后的束缚,与城镇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茈湖口镇中心小学的一间教室里,一位头发斑白的老师熟练地操作着推拉式电子白板和短焦距投影机,带领学生学习《笠翁对韵》,让人有种走入城市学校教室的感觉。打开电子书,下载课件,修改课件。迎风桥镇中心小学的艾彦伶老师在办公室里熟练地准备着明天上课的课件。“局域网的教学资源包里有几十套电子教材版本供选择,制作课件的素材应有尽有,我们虽然地处农村,但教学资源跟城市是一样的。”艾彦伶老师前不久上的微课获得教育部优课。自从有了网络,新桥河镇第三中心小学这所资阳区西部最边远学校的学生,得以跳出空间的掣肘,老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每间教室配备现代化多媒体设备,让孩子们接触到了舞蹈、跆拳道、健美操等无法在现有环境中学到的东西。难怪众多农村教师这样感慨:“真没想到,农村学校也能有这样的教学条件。”

  步入资阳区教育局中心机房,一位工作人员正在监督校车监控平台,屏幕上,一辆辆校车正在按既定路线行驶。有了这个“千里眼”,全区185台校车的所有运行情况都在区教育局的安全监控督查中。

  BOT合作模式助推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中,资金,是困扰各地教育部门的一大难题。资阳区在设立区级仪电和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按学生公用经费的20%提取的基础上,采取BOT合作模式,创新性地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学生应用、服务驱动”的新机制,正是基于这种模式,资阳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才产生了质的飞跃。

  2014年初,资阳区教育局与信息技术企业展开合作,由企业全额出资1500万元建设“三通两平台”项目,用于升级更新全区班班通设备和电脑教室,

  建设数字校园、校车监控系统,建设直录播教室,10年网络租赁及运营费,平台及软件开发、培训维护费,资阳区教育局支持企业享有10年教育网络增值业务服务经营权,合作终止后,企业须无偿将所有硬件及软件设备移交教育局。

  在BOT合作模式下,资阳区成功将“企业参与”转变为“企业建设”,不仅资金问题迎刃而解,还水到渠成地解了技术难题,更让师生、家长享受到了贴心的“私人订制”服务。

  这两年来,资阳区的师生、家长无不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快捷和便利。去年12月21日,石码头小学陈诗韵的家长刘女士在“掌中学园”APP里,收到了语文老师刘琮发来的当日教学进度和孩子学习情况。同日下午三时五十分,长春镇茅光坪村张先生手机上的“掌中学园”收到一条信息,显示他在长春镇第一中心小学读一年级的孩子张少乾已经离校,坐上了12号校车,张先生点开“乘车记录”模块,便能清楚地看到校车行驶路线。

  借助BOT合作模式催生出的强大动力,资阳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强势推进,成效显著。全区宽带互联网络“校校通”接入比例达100%,中心完小以上学校互联网优质资源“班班通”达100%,教育信息化学科覆盖率100%,教师资源上传率100%,课堂使用率90%,在职教师100%建立学习空间,70%以上初中阶段以上学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

  目前,资阳区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设有公用多媒体教室或电子显示屏,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全区185台校车全部实现实时安全监控。根据学校学生人数采用“短焦投影机+电子白板+计算机+钢制讲台+推拉式黑板+视频展示台”和“大屏幕电视机+视频展示台”两种配件配置建成多媒体教室745间,建成3个数字图书馆、4个同步直录播室。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2015年资阳区教育系统开展全员网上晒课活动,全区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快速发展、师资水平大幅提升。在全国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全区有45堂课评选为市级优课,37堂课评为省级优课,14堂课评为部级优课,居全市第一。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