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重点在农村基础教育,难点在精准施策。目前我国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仍然薄弱,城镇学校的“大班额化”和农村学校的“空心化”现象同时存在,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师资依旧缺乏:

  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问题突出。据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小学的数量为20.14万所,其中农村教学点的数量为88967个,占全部小学数量的44.2%。这些农村教学点大部分位于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地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工作生活环境差,师资严重短缺,教学资源缺乏,音体美、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难以开齐开全。调查发现,很多教学点体育课是“随处放羊”,音乐课是“唱歌走样”,美术课是“欣赏欣赏”。计算机课往往有电脑,无网络;有网络,无资源;有资源,无师资。显然,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正成为农村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老少边穷地区教育扶贫需要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连片特困地区教师专业水平低。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现有在岗教师绝大部分学历是通过在职函授、自学考试获得。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都是转岗担任。由于很少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加上培训经费短缺等,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偏低,职业认同感不高,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师资缺乏和教师水平不高成为导致农村学生流向城镇学校的关键因素之一。

  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根据全国妇联于2014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大部分留守儿童位于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其比例高达70%以上。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爷爷奶奶隔代看护,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其品行、学业、安全和心理等问题令人担忧,需引起高度关注。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教育扶贫过程应与“信息化”相结合。

  首先,跨界协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学校”。政府、中小学、高校、企业通力合作,建设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校为末梢的城乡一体化数字学校,虚实结合,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打造城乡教育命运共同体。用“互联网+”的思维,推动城乡教育的组织变革,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备课”、“基于多媒体的教学”等多种形式,解决乡村教师“派不出、留不住、教不好”的困境,整体提升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质量,实现农村薄弱学校“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的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目标。

  其次,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实施国家、省、县三级的“农村教师数字能力提升计划”,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岗与脱岗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方式,有效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成功跨越“数字鸿沟”,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层应用,最终实现“课课有资源,人人用资源”的新局面。

  第三,牵手共进,大力推进“三个牵手”计划。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施“亲子桥”牵手计划,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与家长远程视频沟通与交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实施“城乡学生牵手”计划,互助互学,增进城乡学生的相互了解,丰富农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施“城乡教师牵手”计划,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和教育博客等,加强贫困地区城乡教师结对帮扶,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跨校集体备课、教研专题研讨、视频课堂互动观摩,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互联互通,构建教育扶贫精准数据库。依托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学校,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突破信息孤岛,建设动态精准、互联互通的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识别扶贫对象,加强动态跟踪,为各级政府实施精准教育扶贫提供决策依据,提升帮扶效率。

  第五,加大财政投入,提供经费保障。乡村学校硬件建设上,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大幅提高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信息化生均拨款标准,建立通过信息化扶贫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改变过去政府为主的资源建设模式,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教育需求、多方参与”的新机制,逐步形成“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与建设”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模式。

  第六,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协同推进的领导体制,建立中央、省、地(市)、县、学校良性衔接的协同推进机制。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国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工作,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对基础设施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师生使用效率、设施维护情况、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构建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出台教育信息化评估细则,用以指导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推进。三是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构建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等主体参与的教育信息化监督机制,建立全方位后台监测系统和高效督导评价机制。

  (作者李卫红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