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双减”,中考命题改革是绕不开的话题,因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考试成绩的渴求,即希望借助长时间的学习、大容量的识记、高频次的练习来换取分数的提高。而中考试题如果能以真实、典型、适切的问题情境为载体,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会表现出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特质。这不仅能更加全面、合理地测评学生的初中学业水平,而且能更好地发挥中考“指挥棒”的正面导向功能,带动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作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真实任务情境能实现纸笔测试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对接

在以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中,进入课程的知识是普适性的,与此相联系的知识任务情境却往往是特异性的,是脱离现实生活、为“用知识”而“用知识”的“纯净”情境,这便与真实世界纷繁多样的问题解决形成了鲜明反差。尽管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着刻板、机械的课堂知识教学,以致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仅止于观念和口号。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缺乏把课本知识与真实生活世界联系起来的意识和策略,于是,照本宣科、死记硬背便屡屡发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带来教学效率的低下,教与学进入彼此“折磨”的循环,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由此而生且越来越重。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中考试题紧扣时代脉搏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希望将纸笔测试与现实生活对接,带领师生从书山题海中抬起头来,从而“倒逼”学校教学在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基础上走向发展性的教学。中考命题注重情境,不仅显现着试题本身的变化方向,而且从尊重教育规律、还原学习本真的角度为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作业布置给出了思路,对“双减”的深入落实具有正向拉动效能。

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创设,有利于学习进程科学有效

从学理上讲,“具体真实的世界”实为各学科知识的载体,因为知识就是人对具体真实世界真相的把握。创设真实任务情境,等于把来自具体真实世界的知识再返还回去。这样的命题引领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糅合起来,以使知识的活性和真实世界的本质同时在学生的意识中呈现。这种“呈现”契合教育规律,能把学生置入积极的课堂精神空间和科学的知识学习过程之中。

与较为传统的情境导入相比,中考命题引领下的课堂情境创设表现出全进程、高融合的特点,即找到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的联结点,以任务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进程中,激发其深度思维,唤醒其高度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更多的体验,获取更多的认知感受。这样的教学是对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充分认可,是对学生学习权利的最大尊重,更是对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对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作业布置呈现情境化,有助于建构学生合理的课后生活

中考在以试题为中介引导课堂教学的同时,其“指挥棒”功能必然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作业布置与中考试题的高度趋同。因此,中考命题以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与品格,相应地,作业布置也逐渐融入了“情境”元素,带有了“做事”的意味。而且,相比中考试题,情境化作业的可支配时间更长,自由度更高,形式更丰富多元。其具体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使做作业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情境化作业往往意味着作业内容的生活化、普及化和学生所面临任务的综合化,学生需要将课堂所学迁移到生活中,灵活运用课内知识解决形形色色的课外问题。这个迁移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其二,使作业具有个性化色彩。个性化作业的本质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与呵护,这样的作业能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或深或浅,或多或少,人人均可思有所得,学有所获。

其三,使跨学科作业得以构建。跨学科作业主要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中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整合起来,突出学科知识与真实问题的关联,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关学习任务。跨学科作业理应以真实任务情境为基础,因为真实的世界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真实问题的解决通常不可能只依靠一门学科知识的应用,客观上要求人们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中分类存在的知识。

其四,使学生课余生活的安排趋于合理。情境化作业使学生课余生活的合理建构得以发生。这是因为情境化的作业往往更有弹性,更灵活多样,更便于和各种活动相结合。

(作者:李萍、刘庆昌,分别系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考试命题指导专委会委员;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责编:孙竞、熊旭)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