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和孩子一起天天向上”

   【今年寒假孩子们这样过19】

   “从善、乐健、尚美、求真、学活、悦群。”2月17日,在寓意六大期许的六声悠悠钟鸣里,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迎来了新的学期。

   孩子们的脸上,都带着阳光的笑容,似乎寒假的快乐和兴奋还未褪去。

   “这个寒假,我女儿每天跳绳、做操、背诗、练字、画画,还常去逛博物馆、听音乐会、看电影,可开心啦!”三年级学生家长王昊舒笑着告诉记者。

   这是“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学校减少了书面作业,鼓励大家自由探索、锻炼身心,真正享受假期的乐趣。王昊舒结合女儿的兴趣爱好,和她一起商量制定了寒假计划。父女俩郑重其事地写下了“假期目标”:用劳动来赋能、在运动中强体、于阅读里启智、在实践中探索,“多向度丰富假期生活”。

   “拿跳绳来说,她在幼儿园时每分钟就能跳130次,可到了一年级,发现还有同学能跳170次,她便憋着劲儿每天练习,到期末,也能跳170次了。”王昊舒说,女儿体会到了坚持的力量,对跳绳兴趣越来越浓厚,这个寒假就又安排上了。

   王昊舒一直有个理念:“育儿就是育己,想要有最好的孩子,就要做最好的自己!”他主动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积极参加家庭教育相关培训。可他总觉得,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提升,“和孩子一起天天向上!”

   寒假临近,机会来了——成都武侯区为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家庭教育,决定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家长沙龙以及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为家长们提供一个常态化的家庭教育学习平台。王昊舒立即报了名。

   1月16日,“家长学校”揭牌。王昊舒发现,很多父母纷纷前来寻找答案——怎样落实“双减”,怎么“依法带娃”,如何更好陪伴,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他们听课、讨论、开展活动,从自己孩子的情况出发开展热烈的交流。王昊舒感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真正的教育效能,鼓励孩子回归纯真、自由、完整的本性,发展广泛的兴趣,轻松快乐地成长。而在“双减”之前,家长们热衷的话题永远单调且沉重——学习成绩、辅导班、培优班、兴趣班……

   于是,他决不“鸡娃”的打算更坚定了。

   寒假的每一天,王昊舒鼓励女儿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早晨按时起床,保证一小时以上的运动量,充分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宽容、负责、自信的品质。他也注意安排自己的日程,把更多时间用来和孩子一起锻炼,深入交流,共同成长。

   他和孩子一起背诗,每两天背会一首,互作“考官”,互相“打分”,孩子越背越积极、笑容越来越多。一个寒假下来,诗背了不少,父女间的关系也更亲密了。

   “家长不能像个手电筒,只照孩子,不照自己。”这个不一样的寒假,王昊舒自己也成长了不少。他时刻提醒自己,遇事控制好情绪,积极倾听、及时鼓励,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

   “父母也许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责任重大,更需要时刻学习!”王昊舒说,希望武侯区“家长学校”能一直办下去,用专业的方法,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本报记者 周洪双)

  结束语

   “双减”之后的第一个寒假结束了,《今年寒假孩子们这样过》专栏今天也暂告一段落。

   人生如长跑,起步忌冲刺,薄发需厚积。正如寒假之初,教育部给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所写的那样,孩子的核心竞争力不能靠填鸭而成,也不能靠灌输而至。丰富多样的活动能培养科学素养、社交能力、意志品质、身体素质等,从而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

   这个寒假,我们欣喜地看到,重复刷题的书面作业少了,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多了。当假期不再是“补课学期”,当家长不再做“陪读机器”,当孩子们可以在自主支配的时间里尽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冰雪运动、沉浸自由阅读、体味劳动乐趣、参与志愿服务……收获满满,快乐多多,这,才是假期应有的样子!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新的形势,一些家长还不适应,补习冲动、应试恐慌依然存在;一些学校还不完全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学生健康度假的新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满足……

   路子对了,就要坚定走下去。我们热切地期望,“双减”工作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不走回头路,不开磨盘车。让新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家庭、学生乃至全社会中,形成共识,生根开花。(记者 周洪双)

(责编:温璐、李依环)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