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走新路 ——北京两所中学的探索与实践 本报记者 刘少华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青少年儿童的国民素质教育,体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对于促进其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就加强体育特别是推动深化体教融合,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如何因地制宜加强学生体育素养,促进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
体教融合走新路
——北京两所中学的探索与实践
本报记者 刘少华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青少年儿童的国民素质教育,体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对于促进其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就加强体育特别是推动深化体教融合,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如何因地制宜加强学生体育素养,促进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实现高水平体教融合?这是广大学校面临的一道必答题。就此,本报记者近期走访了北京的两所中学,深入了解两校推进体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体育搞好了,人的精神面貌就不一样了
“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的确有不少家长和学生认为体育课是‘鸡肋’,觉得只要文化课成绩足够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差一些没有关系。这种‘一俊遮百丑’的观念源于对体育的育人价值的错误理解。”北京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校长刘雪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她指出,在“育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体系中,体育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同样肯定体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体育比赛是在既定的、公认的规则之下决出胜负,日常体育训练和参与比赛的过程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进体质,而且能够磨砺坚强的意志、培养规则意识和正确的输赢观。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有一门课从来没有中断过,那就是体育。有人认为搞体育耽误学习,其实恰恰相反,二者相辅相成——体育搞好了,人的精神面貌就不一样了,有精气神儿,学习效率能低吗?”王殿军说。
正是源于这样的认识和理念,两所学校在体育方面都下足了功夫。面向普通学生实现体育课的全覆盖,比如陈经纶中学从2001年起就推出“每天一节体育课”,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该校还利用朝阳区体校资源优势,聘请手球、篮球、射箭等运动项目教练员,在每周2节体育活动课上,开设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等十多项任选课程,小班化、精细化教学满足学生的多元运动兴趣需求。
竞技体育要斗勇,也要斗智
2021年7月24日上午,东京奥运会开赛首日,射击运动员杨倩,在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一举夺魁,为中国代表团拿下首枚金牌。三天后,她拿下第二枚金牌。同样在这届奥运会上,运动健儿施廷懋,先是搭档王涵夺得女子跳水双人三米板冠军,接着获得女子跳水三米板冠军。
杨倩和施廷懋都是清华附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运动员。
王殿军说,在清华附中,体育生的文化修养绝不会落下,他们每天训练二三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和普通学生一样学习文化课。到高中训练压力稍微大一点,会单独编班调整节奏,系统地安排保证他们文化课和训练两不误。
“竞技不是单靠蛮力就可以取胜的,要斗勇,也要斗智。”王殿军介绍,通过马约翰体育特长班,清华附中为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输送了600多名优秀的学生运动员。
对体育生来说,学好文化课是“体教融合”的应有之义。如何加强体育特长生文化课学习?刘雪梅介绍,陈经纶中学组织集团25所校区的200余位体育教师参与“体教融合”主题研讨,大家群策群力,提出一系列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经纶中学把文化课学习作为加强体育社团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社团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交流研讨等作为促进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手段,既增进了友谊,又提高了文化课成绩。
除了让体育生变得更有智慧、更有修养外,重视文化课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让学生有更丰富的知识和视野,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更好面对未来的挑战。王殿军说:“体育生的方向是竞技,但总有一天,他们会离开赛场,他们在文化课上所收获的将是实现人生转型的重要储备,助力他们走好未来的路。我们重视体育生文化教育,实际上是对他们一生负责。”
无体育不教育、无体育不学校
在体育教育与人才培养管理方面,陈经纶中学与清华附中在探索中实现创新。
“无体育不教育、无体育不学校”。陈经纶中学积极进行运动教育模式、深度学习教学改革,开展“学、练、赛、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研究。刘雪梅表示:“学校已经建立‘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构建起常态化校内竞赛、校际联赛、区域选拔赛以及市交流赛无缝对接的体育竞赛体系,实现学生人人有项目、年级班班有队伍、学校月月有赛事。”
清华附中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规律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王殿军分享了学校体育的“三个层次”理念——第一个层次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身体的运动量达到一定程度,确保身体素质、整体机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在读书期间发现兴趣项目,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等不断练习,养成可能延续终身的运动爱好;第三个层次是发现孩子的天赋,培养未来的优秀运动员。
“如果我们能因材施教,让每个有运动天赋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式,那么我们国家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就会层出不穷。”王殿军表示,未来要进一步挖掘和总结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形成规律性认识。“希望能够在更多地方推广,让更多孩子受益。”
原标题:体教融合走新路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