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丘成桐先生发起的“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于7月23日下午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论坛邀请到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创院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沈向洋先生,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 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多模态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张建伟先生,澜舟科技创始人兼CEO、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副理事长、创新工场首席科学家周明先生,以及xAI创始成员Greg Yang(杨格)先生等人工智能领域重要嘉宾代表参会。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计算语言学学会(ACL)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会士孙茂松先生主持本次论坛。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