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理事长马燕生做学术总结。马燕生理事长表示,本届论坛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因材施教迫在眉睫;二是基础教育应对人工智能崛起的挑战刻不容缓;三是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是重中之重。中小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应该抓紧对学生的培养和对教师的发展。...

图片


3月24日-25日,第九届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在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圣陶教育研究院、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主办,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承办,中国教育学会作为指导单位,主题为“高水平实施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交流全国中小学教育高水平育人的战略与经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来自全国的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教研员、骨干教师共一千五百多人与会。

图片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项贤明教授主持。

图片


原教育部部长、国务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宣布论坛开幕。

图片


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院长,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姚炜致开幕辞。姚炜院长指出,本次论坛主题围绕“高水平实施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展开,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因材施教是千年来教育的至高理想,二是因材施教是高水平教育公平的体现,三是因材施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材施教内容的时代挑战、因材施教评价的改革难题、因材施教实施的资源配置这三大问题需要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和回答好时代给教育人提出的重大命题。

图片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程培衡致欢迎辞。程区长提出,基础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面向人人发展的新时期,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新时期。进入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适性扬才,推动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每个人的力量。

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宣读人民教育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的贺信。于漪老师在贺信中表示,“高水平实施因材施教”是个宏大的愿望,需要破除对“学习”的狭隘理解。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就会成为学生青春远航的动力,奋发向上的能量。

图片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顾问钟秉林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因材施教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级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宝贵经验。智能时代的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个性化培养成为可能。但是,持续推进因材施教尚需在个性化教学方式探索和学习成效评价、试点经验、总结和交流推广、质量评估机制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深入研究、深化探索。

图片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顾明远在讲话中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人才,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因材施教。信息化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技术和人文、现代技术和传统教育、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

开幕式结束后,主旨报告开始。

图片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力主任首先做题为《面向2035年的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主旨报告。张力主任结合党的二十大,对面向2035实现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宏观形势和政策要点进行了分享。面向2035年的基础教育现代化要从“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来说起。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整个结构也在不断地从欠发达朝着发达迈进。“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始终是党的教育方针百年薪火相传的重点。把人的培养的目标、途径、路径、方式方法阐释清楚,这是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四梁八柱,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全局。

图片


国家督学,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陆云泉校长做题为《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的主旨报告。陆校长提出,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应该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探索。一零一中多年来不断建设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探索面向未来的生态教育体系。学校纵向打通学段,横向融通学科,变革管理体制,打造由翔宇学院(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英才学院(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GITD学院(全球创新人才培养)和鸿儒学院(教师培养)组成的课程构架。新时代,中学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面向未来,为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学校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花园、开放的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图片


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褚宏启做题为《把因材施教进行到底》的主旨报告。褚教授指出因材施教的核心应该是个性化教学,差异化教学。有两种主要模式:分层教学、选课走班。因材施教和落实新课标应当有个比较好的平衡关系,因材施教要处理好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处理好记忆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处理好单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教法与新式教法的关系。因材施教既体现高质量,又体现高公平。

图片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唐江澎做题为《通往未来的路》的主旨报告。唐校长提出,现在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清晰目标和现实压力的矛盾。因中国教育的关键词有两个——转化及平衡。转化就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国家课程方案中体现培养未来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国家育人目标,将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实下去,把国家文件变成学校生动现实,变成学生蓬勃成长的气象;平衡就是把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能够通过设定有限的目标进行专业探索,逐一实现理想。

图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杨振峰作题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整体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的主旨报告。杨主任表示,有教无类是教育本身的内在需求,应该是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这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有教无类又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和必然。教育优质发展就是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教育的高质量首先是对每个学生的当下和未来负责;第二,高质量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成长的教育,要促进每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尊重学生差异,提供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第四,高质量的教育应该能够持续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把每个孩子当成富矿教育;第五,高质量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得到富养,不用统一标尺去测量学生的教育;第六,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扬长避短,鼓励学生人人成才。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在学校层面来推动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因材施教要突出表现在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求;作业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课后服务是最好体现因材施教,体现教育价值的重要实践载体。

24日下午,论坛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分为中学组和小学组分别进行。

中学组教学成果展示

首先由北京一零一中组织参会者观看了学校的艺术演出。

图片
图片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市人大代表,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熊永昌做题为《融合共振 责任担当——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熊校长表示,要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把举旗定向、凝心聚魂作为破题之始,全面提高中小学党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党组织工作开展的质量。第一,学校固本铸魂,筑牢学校发展的政治基础,从理论学习、实践活动、传承优良作风三个方面加强工作。第二,强基健体,锻造学校发展的坚强堡垒,从建章立制、优化整合、凝心聚力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三,融合共振,提升学校发展的育人质量,通过赓续初心,彰显学校文化品牌。第四,把关定向,引领学校发展的创新突破,从学校管理机制的整体变革、进“双减”“双新”工作的创新落实、索搭建创新人拍培养的有效路径三个方面着手推进相关工作。第五,示范引领,凸显学校发展的责任担当,围绕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推广、育集团化办学的积极作为、村振兴中的教育情怀,促进乡村振兴工作。



围绕“高水平实施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 的论坛主题,3月24日下午,论坛在北京一零一中安排了语文、历史各2节研究课,分别由北京一零一中语文教师刘丹妮刘小争、历史教师孙淑松陈昂四位教师执教。北京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特级教师连中国,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曹卫东,作为评课专家分别点评了两节课。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研究员、特级教师吴颖民做学术总结。各位专家高度赞赏教师们在思维、情感的深度参与中凸显学生主体,恰到好处地设置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并且不断追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专家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思想方法、把握规律、预见趋势,认为这才是我们教学最重要的意义。




为创新人才培养埋种子、打底子
——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
“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小学组教育教学展示活动

3月24日下午,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小学实践”小学组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在百年老校北京大学附属小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六百余名教育专家、校长和骨干老师们云集一堂,共襄教育盛举。中国教育学会郭永福副会长致开幕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李奕主任通过视频发来贺辞。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院长姚炜,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熙副院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贾美华主任,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颍惠,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马玉国,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王亚章以及北京教科院张立军、张丹、王晓东、耿鑫等多位学科教研专家前来参会。

图片


大会伊始,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致开幕词。他说:“北大附小聚焦小学阶段全体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这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是一所小学主动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大计的重要举措,是弥补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缺失的重要尝试,也是新时期创新育人方式的重要使命。”郭会长衷心祝贺尹校长和北大附小团队在上一轮的成果奖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希望再接再厉,在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角逐中再上新台阶,斩获新殊荣。

图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李奕主任通过视频发来贺辞。他表示:在国家战略转型呼唤大量创新人才的今天,北大附小“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研究做出了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他指出,北大附小创新文化和创新素养的构建具有“面向全体“的重要属性,“1331”校本育人体系的探索也在思想认识和实践方案的辐射、复制、影响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给区域教育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思考,也为首都基础教育改革、首都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图片


随后,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尹超校长做了《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小学实践》主题报告。报告中,她回顾了学校进行创新素养研究的近20年历程,提出了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是秉持北京大学创新文化传统,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儿童成长成才规律基础上提出来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培元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创新素养、学玩相融、成长性评价为核心概念,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核三玩三全一评价”的校本育人体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熙尹超校长的主题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她指出,北大附小“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践“眼光准,探索早,持久做;定位明,措施实,出经验;有氛围,成体系,做示范”。她诚邀更多同行朋友们加入到这项研究中来,和北大附小一起,关注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通过全方位和多路径的育人方式创新来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成为创新的一代,担负起国家发展与创新的时代责任。


北大附小黄祥昀、梁越君、胡曼琳、李辰老师分别进行现场授课。围绕全体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几位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围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呈现了别开生面、趣味盎然、意蕴深厚、回味无穷的教学。


北京教科院教研员张立军老师对黄祥昀老师的课《童年》给予了高度评价:“未来在促进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本课为例”。他认为:这课堂既有对规律的捕捉,也有自由的创造。课堂中角度不断地多元化、深度不断地增厚、高度不断地提升、长度不断地在延伸,为学生语言、思维活动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这些在课堂上往复出现,都与创新人才培养密切相关。

梁越君老师的课《角的认识》,北京教科院教研员张丹老师这样评价道:“充满了创造力的培养”。她指出,这节课为低年级概念认识课如何实现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三条路径: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发现和提问;在适当的时间设计一个充满创意的活动,使课堂成为一个开窍的课堂。

北京教科院教研员王晓东老师以《小学英语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实践培养》为题总结了胡曼琳老师的课《SEASONS》。他认为,虽然这是一堂词汇学习课,但巧妙融入绘本故事,借用小兔子的视角将感官感受和四季活动进行串联,通过结构化的支撑为篇章教学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支点,更为学生学习理解复杂的篇章搭建了支架,从而实现了词汇学习课的创新迁移。

北京教科院教研员耿鑫老师用“玩音乐、玩名作、玩实物、玩教具、玩创作、玩文化”六个“玩”高度凝练了李辰老师的课——中国画《梅花》。他认为,李老师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将复杂的构图变成了简单的平面,将复杂的知识讲解变成了简单的实践动手,将复杂的课堂变成了简约的课堂,玩出了新意、玩出了雅致,充分体现了“大美育”的新课程理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最后,北京市基教研中心贾美华主任进行大会总结。她首先肯定了北大附小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研究中做出的贡献。她认为北大附小的实践探索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思路、口号,而是真正在课堂教学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素养。她指出,四位老师的课堂中,学生敢于表达和探究,教师热爱学生和教学,都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穿越学科边界的跨学科融合和课堂实践层面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实践探索。发言的最后,她对北大附小能够继续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主题中进行深入探索表达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北大附小和同行们都能够“且思考、且研究、且实践”。

图片


这是一次创新的盛会,更是开源、启智、赋能的盛会。基础教育的同行者们正努力营造着“为创新而教育”的文化生态,肩负起国家创新人才战略转型的担当和使命。相信北大附小的探索一定能为更多的同行带来启示,吸引更多的朋友们加入到这项研究中来,大家一起相互切磋,如琢如磨,更好地为创新人才培养埋种子、打底子,把“双减后”的教育改革、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到更高的水平。

25日上午,论坛分为中学组、小学组、教师发展组、教育行政组四组同时进行主旨演讲。

中学组

图片


主持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名誉会长 吴颖民

图片


西安市铁一中学校长庆群做题为《强基础,促多元,适未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的主旨演讲。庆群校长表示,学校是孩子走向社会前的一个模拟社会,更大的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是应该教会学生在学校里去模拟场景,适应未来。


南京市金陵中学校长孙夕礼做了题为《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基的学校实践》的主旨演讲。孙夕礼校长提出,“大学-中学”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是学校的担当,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做奠基。


北京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校长李志伟做题为《以宏志启宏图:厚植成长沃土 涵育时代新人的广中实践》的主旨演讲。李志伟校长强调,教育高质量发展呼唤开发新赛道、新领域去形成新动能、新优势,时代新人培育进入到了新时代,这是教育改革对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做了题为《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助力学生自主发展》的主旨演讲。李晓辉校长分享了学校依托培养目标建设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方面的实践经验。

图片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校长李潇珂做了题为《育人模式转型:关注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的主旨演讲。李校长指出,新时期人人成才的育人理念需要我们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打造创新课堂、坚持教研联动、发展智慧教育来实现。

图片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校长季洪旭做题为《协同发展的课程链与培育素养的学习场》的主旨演讲。季校长提出高中教育要具有选择教育的生态,要让每个学生能够找到适合其发展的路径。

图片


福州第一中学校校长蔡辉森作了题为《因“材”施教 助“才”成长》的主旨演讲。蔡校长表示与传统相比,当代的“因材施教”包含了更多新意:强调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条件、要求学生“学”的自由选择、自主发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小学组

图片


主持人: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院长陈锁明

图片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附属小学校长于伟教授做题为《未来学校与Learning to be》的主旨演讲。于教授提出无论时代如何变换,教育的初心仍是让年轻的一代愿意学习,愿意活着,然后是学会学、合作、成长、反思,最后学以成人。

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校长做题为《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校高质量育人》的主旨演讲。刘校长提出教育者的追求是不辜负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发展。站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节点上,学习方式变革成为了高质量育人的关键性挑战。

图片


中共二十大代表、上海市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时代楷模吴蓉瑾校长的演讲题目是《基于数据驱动的小学阶段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探索》。吴校长介绍学校成功地打造了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图片


中共二十大代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做题为《铸造师德师魂,矢志为党育人》的主旨演讲。张校长在深山区任教多年,通过不懈努力,将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他认为教育中爱是长久的润泽,爱教育、爱学校、爱孩子。

图片


中共二十大代表、重庆市人民小学党委书记、校长杨浪浪做题为《以系统变革提升学校育人品质 让最美的童年在这里发生》的主旨演讲。杨浪浪校长介绍了学校通过系统变革提升学校育人品质的实践经验。

图片


西安高新第二学校“名校+”总校长高杨杰做题为《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知行合一培育时代新人——大美陕西主题化综合课程建设与实践》的主旨演讲。高校长介绍了学校大美陕西主题化综合课程建设与实践经验。

图片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校长戚韵东做题为《育小主人,创大未来——高质量小学教育整体设计与推进机制探索》的主旨演讲。戚校长表示,教育的高质量在人的高质量,应该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的高质量。

图片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校长滕亚杰做题为《敦厚似府 尔雅是学——“五育并举”视域下府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现路径探索》的主题演讲。滕校长指出,德智体美劳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是人格健全发展的要义所在,学校从顶层设计、教育网络、五育融合、因材施教、多元平台五个方面做了思考与实践。

教师发展组

图片


主持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方中雄

图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做题为《有教无类是大爱,因材施教是智慧》的主旨演讲。吴正宪老师通过讲述两个孩子在教育者的不同教育方式下发生的变化,突出了“有教无类是大爱,因材施教是智慧”的教育理念。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原主任任学宝做题为《建立教学反思文化,持续深化课程改革》的主旨演讲。任学宝主任提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行为和理念的完整解释,其目的有指向性,反思对象有层次性,反思过程具有实践性。

图片


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刘飞做题为《因材施教“四问”》的主旨演讲。刘飞书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四个问题,探讨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实践。

图片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黄志红做题为《指向未来的学习:跨学科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的主旨演讲。黄志红主任提出跨学科要基于学科、源于学科、通过学科、反哺学科,跨学科学习的实施需要具有结构化思维和设计思维,能够进行单元设计和多学科协作。

图片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教研室主任董洪亮做题为《因材施教与教学设计》的主旨演讲。董主任认为教学设计应该关注学生的行为和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具备结构性能力。

图片


南京市秦淮区政协副主席、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潘春雷做题为《学会等待 欣赏成长》的主旨演讲。潘春雷主任认为在教师培养中,应该学会等待,欣赏成长,让教师成长为教育的排头兵,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图片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陈云龙做题为《智慧教育,迈向未来》的主旨演讲。陈所长提出只有真正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才能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教育行政组


主持人: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考试命题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李迅


哈尔滨新区管委会成员、哈尔滨市松北区副区长王媛做题为《构建高水平因材施教机制,赋能高质量新区教育发展》的主旨演讲。王区长介绍了哈尔滨新区打造一体化质量提升体系,构建高水平因材施教机制,保障高质量的育人水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美好生活奠基。


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吴秀亮做了题为《以实践和创新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求解》的主旨演讲。吴局长介绍南京市教育局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推广素质教育,注重教育成果的培育和推广,注重培养“四有好老师”,积极拓展民生服务领域等措施,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图片


重庆市渝中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肖方明做题为《提升教育教学治理能力,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肖主任介绍了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治理、课程治理、德育治理、教学治理和教师治理等五个维度。

图片


北京市大兴区政协副主席、区教委主任、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赵建国做题为《构建与“新国门”匹配的优质均衡教育格局》的主旨演讲。大兴教育在构建与“新国门”匹配的优质均衡教育格局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和实践,包括优质资源的引进和共享,扩大供给,注重高质量教师干部人才队伍。

图片


河南省安阳市政协副主席、安阳市教育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黄艳做题为《因材施教的课程要求与区域性实践探索》的主旨演讲。黄主席介绍了安阳市教育局推动学校主场变革,实现因材施教的一些探索,通过保护孩子们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向往和对自我的发现,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教育局局长孟晖做题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武汉实践》的主旨演讲。孟局长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难点主要是政策、制度、保障和贯通。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出台政策,解放思想,加强资源整合,探索一条全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图片


25日下午,由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建华校长主持高端对话。

图片


出席高端对话的嘉宾有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李有毅;国家督学,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总校长陆云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景小霞

本次高端对话主要围绕三个话题展开:第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小学应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第二,如何正确理解高水平实施因材施教?第三,各位校长在高水平实施因材施教方面均有很好建树,请与大家分享各自的策略、经验与智慧。

图片


陆云泉校长表示,育人模式变革的关键是高质量人才,基础教育应该起到启智明慧的作用,这就需要改变学校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解放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探求欲。

图片


李有毅校长表示,中小学义不容辞的承担着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德才兼备,从而确立我们的教育使命与责任,包括人才选拔标准、多元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理念和评价体系。


刘希娅校长表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真关乎民族国家命运,关乎每个孩子的人生更加美好。这真是一个非常神圣而值得我们敬畏的课题,要尽可能去彰显学生自主性,建立多元性课程和环境场域,包容每一个孩子。


景小霞校长表示,今天的教育就是未来的国力,今天的人才水平就是未来的世界竞争水平。小学阶段是一个培根铸魂、夯基铸梁的特殊阶段,重在营造一个氛围,让人才能够被发现、能够被爱护、能够被引导、鼓励,同时能够提供相应的培养,为中学、大学和未来输送人才。


唐江澎校长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抓住三点,一是格局与胸怀,要有天下志向;二是要有痴迷的、近乎疯狂的爱好;三是领导团队能够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的基本能力。

图片


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二级教授,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财政部专家工作室专家朱青做题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高端报告。朱教授的报告妙语连珠、风趣幽默、深有感触。他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以及应对的策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也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挑战,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做了展望。

图片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中共二十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王亚平结合自身的追梦历程从融入时代、坚持梦想、心怀使命、传递美好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与时代同频,和梦想共舞”的航天故事。

图片


最后,由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理事长马燕生做学术总结。马燕生理事长表示,本届论坛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因材施教迫在眉睫;二是基础教育应对人工智能崛起的挑战刻不容缓;三是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是重中之重。中小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应该抓紧对学生的培养和对教师的发展。

至此,为期两天的第九届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圆满闭幕!期待金秋十月,下一届论坛再会!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