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日益显现,教育的各个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 自“”战略,创新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培养信息时代的好老师成为当前教师教育的迫切要求。笔者认为“互联网+”教师学习共同体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教师研修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教师研修中,教师可以在研修平台上开展教学设计,可围绕某位教师发布的教学...
互联网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日益显现,教育的各个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
自“ ”战略,创新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培养信息时代的好老师成为当前教师教育的迫切要求。笔者认为“互联网+”教师学习共同体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教师研修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教师研修中,教师可以在研修平台上开展教学设计,可围绕某位教师发布的教学构想在网上展开讨论,其他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修改,有助于实现网上集体协作备课。教师们还可以在研修平台上开展跨时间和空间的教学反思,其反思公开性能有效增加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互联网+”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的一个教师学习型组织,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学习愿景和学习目标,并形成一定的依赖关系,围绕问题进行沟通、合作、共享,促使所有成员都有所提高。
“互联网+”教师学习共同体这种教师研修新方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其构建需要很多要素,其中助学者、学习者和研修过程是核心要素。
助学者:助学者可谓是“互联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经营者”,他们往往包括教师、辅导教师和专家等。与传统学习共同体相比,助学者的作用更为重要,包括学术性支持和人际支持。就学术性支持而言,作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助学者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资源、咨询、反馈和指导,调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其对新旧知识的反思和迁移。就人际性支持作用而言,助学者可通过及时的交流沟通,为学习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舒缓学习压力,排除不利于学习的一些负面情感。
学习者:学习者是“互联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学习者不同的是,共同体中的学习者需要有较强的信息素养,学习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源要学习者主动获取,其主观能动性更强。同时,学习者往往身兼数职、压力大,往往更需要加强彼此间的交流。
研修过程:主要包括结构化知识的学习过程和助学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两类,互动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特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加强共同体内部的情感交流,构建个体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身份和地位。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互联网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结合也使得两者的优势互补,实现了“1+1>2”的效果。
开放与共享
“互联网”体现了开放性,“教师学习共同体”体现了共享性。“互联网+”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基于信息资源库的生态学习环境,只要是有网络的地方,学习者就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学习工具进行学习,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体现了学习便利性。专家教师与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无障碍沟通,体现出学员们的相互协作。
互动与发展
在“互联网+”教师学习共同体环境下,学习互动正是通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进行的,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学习者与信息内容的互动,即面对以一定媒体形式呈现的信息,学习者联系自己的先前知识形成对当前信息的理解,当前的新信息又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调整或重组。二是学习者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互动,互动使得学习者便于重新组织自己的思路,实现自我的发展。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构建“互联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具体策略,包括人员组织策略、活动设计策略和共同体文化建设策略。
人员组织策略
“互联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人员组成应主要包括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全日制教育硕士。大学教师和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可以充当助学者的角色,为中小学教师的研修活动提供咨询、指导和反馈。其中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一个主体参与进来,可以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在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过程中,应增进成员间的了解,有利于其在共同参与的任务中进行交流、合作与分享。
活动设计策略
教师的研修活动应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基本的环节:一是组建共同体小组。这样有利于学习者与学习资料之间的交互,也便于学习者之间进行讨论,使交流更加集中和有效。然后确定研修的主题,主题的产生应源于教师的自身实践。二是设计探究方案。通过收集资料,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设计详细的行动探究方案。三是实施探究方案。小组成员之间展开交流互动,实施探究。四是撰写探究报告。共享探究成果,在与其他成员讨论的过程中产生具有新创意报告。五是总结和反思。在整个过程中需由专家教师进行组织引导,体现“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共同体文化建设策略
增强成员之间的信任,这是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信任的缺失会造成学习者没有安全感,必将削弱其学习动机。形成共同体规范,这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行为准则,共同体规范一旦形成,便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渐渐内化为成员的心理尺度,成为各种行为判断的标准。加强成员之间的交互,这是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实现方式,这种交互达到知识建构、知识共享的目的,还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保持他们持续的学习状态。
总之,我们需要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将“互联网+”与教育改革合理结合,把科技的进步为我所用,促进教育向着更加公平和有质量的方向发展。
(刘厚萍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