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校为何要力推“互联网+教学”?它将对未来的高教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又将如何在高校的教学中“落地”?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和高校负责人。 “一块黑板、两支粉笔、三尺讲台”或许很快将不再是高校课堂的标配。一项名为“的温州模式。 打破校园围墙,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是“互联网+教学”的远景目标之一。此次省教育厅也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关于学分认定与转化的文件。“这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平台去学...
浙江省高校为何要力推“互联网+教学”?它将对未来的高教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又将如何在高校的教学中“落地”?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和高校负责人。
“一块黑板、两支粉笔、三尺讲台”或许很快将不再是高校课堂的标配。一项名为“ 的温州模式。
打破校园围墙,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是“互联网+教学”的远景目标之一。此次省教育厅也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关于学分认定与转化的文件。“这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平台去学其他学校教师开的课程。这样大大提升了在线课程资源的利用率。”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管理中心主任厉毅表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陈建华说,学校已经在进行相关尝试。“一种是学生把自己在校外学习的成绩依据拿回来参加认定,另一种是学校开出推荐课程名单,学生按图索骥。”根据相关文件,浙江省计划到2020年,所有高校基本建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与转化管理制度。
“这次出台的文件,最大的亮点是清晰提出了推进‘互联网+教学’的具体路径。”王国银介绍。在《关于加快推进普通高校“互联网+教学”的指导意见》中,罗列了加快“互联网+教学”教学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创新、教学能力等七大重点工作。据了解,自明年起,“互联网+教学”工作成果将被纳入高校校(院)长年度教学(或本科教育)述职测评和高校教学巡回诊断检查中。此外,它还将成为本科高校分类评价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业绩考核的重点内容。
激发教师参与热情
呼唤高校管理智慧
慕课的出现让宁波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王蕾的执教生涯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每个学期,有超过7万人来听她的两门线上课程“音乐与健康”和“聆听中国”(英文)。其中不仅包括国内学生,也有海外孔子学院的外国学生。
和王蕾一样,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潘月明也是在线开放课程的积极践行者。他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英语口语直通车”每学期有1.6万名学生修读。潘月明会留出时间,定期和他们互动,更新课程资料和线上直播。“虽然辛苦,但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潘月明透露,为做好课程,他在网上观摩了近1000部视频,对课程的知识结构有了透彻的理解。
王蕾和同行接触得多了,发现那些在线开放课程做得好的教师,往往本身也擅长教学。“随着时代的变化,好教师的标准也在改变,教学技术的应用程度可能会成为一条新的衡量标准。”潘月明认为,“‘互联网+教学’让好教师变得更优秀,让教得不好的教师危机重重。通过实施学分认定和互换等,对低效课堂带来冲击。”
浙江省提出,到2020年,高校30%的课堂要能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教学,并要努力使50%的专任青年教师使用在线课程授课。建设一支胜任“互联网+教学”的教师队伍成为其中重要一环。潘月明告诉记者:“制作好在线开放课程花的精力大概是普通备课的5~8倍。”他所在的浙理工规定,省级优秀课程可以被认定为省部级重大课题,是让他安心于打磨在线开放课程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