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社创新实施“国培计划”,以提高乡村教师素质为核心,紧抓教师专业发展和“互联网+”的机遇,以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为龙头,秉持“有培无类、按需施训、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理念,打造专业化的教师培训服务平台,实施集中面授、远程培训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新模式,构建了学前、中小学全学科全学段教师以及校园长培训的教师培训体系,为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助力。

 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8/1ba9a1d70b925fdjpg  />  </p><p style=图表

  “大山深处戴玉浓,云环雾绕秋叶红。乡村天意君已会,润泽人间读书声。”诗中描述的是重庆大山深处的一位乡村青年教师,她叫段翠君。

  段翠君老师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然而立志做教师的梦想让她与重庆乡村小学结缘。2013年,段老师通过报考重庆市教育部门组织的特岗教师招聘,被录用在距离重庆市石柱县城60多公里的石家小学,担任了一名乡村教师。

  三年多的时间里,她与这里的孩子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与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爱这里的孩子,这里的孩子也离不开她,用她的话说:是扎根石柱几十年的乡村老教师的事迹感染着她,是乡村孩子求知若渴的精神让她留在了石家小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实施“国培计划”时,发现了许许多多像段老师这样的一线乡村教师,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长期以来,广大乡村教师坚守在边远、偏僻、贫困的地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支撑起了中国乡村教育的一片蓝天,但乡村教师“教不好”的问题仍是困扰乡村教育的难题之一。如何助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国家于2015年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八大举措“力挺”乡村教师,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印发“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培训计划的通知”,对今后6年“国培计划”改革实施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推动7项变革,下移培训重心,集中支持乡村教师培训。

  高教社创新实施“国培计划”,以提高乡村教师素质为核心,紧抓教师专业发展和“ ”的机遇,以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为龙头,秉持“有培无类、按需施训、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理念,打造专业化的教师培训服务平台,实施集中面授、远程培训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新模式,构建了学前、中小学全学科全学段教师以及校园长培训的教师培训体系,为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助力。2015年,高教社承担全国26个省市的184个项目的“国培计划”,培训教师人数40万元,网络直播讲座、送教回访等活动有近百万乡村教师从中受益。

  接地气常态化培训,与项目县和当地学校建立了紧密的伙伴关系

  在实施“国培计划”时,致力于做符合乡村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从调研走访、方案设计、培训实施、回访反馈,都立足于做接地气的教师培训,尤其是与当地的项目县和学校结成伙伴关系,让乡村教师培训向常态化方向迈进。

  2015年,在山西省实施“网络与校本研修项目”时,建立“项目县国培主管部门+高教社+示范校”的紧密伙伴关系,充分依靠项目县国培主管部门强有力的行政支持、高教社拥有的丰富课程及专家资源、示范校拥有的良好软硬件活动条件,三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线下活动的开展和探索新的教师培训模式提供依据。在2015年12月举办的山西省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小学语文全员集中培训时,结合示范校校本研修活动开展了线下跨区域主题培训,得到了山西省运城市教育部门和平陆县当地教师进修学校的支持。在安徽省实施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项目时,安徽省含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积极联络当地行政部门简化政府采购流程手续,开通绿色通道,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基层教育部门反应,这种培训创新力度大,针对性、实效性强,区县和学校认为培训接地气,亮点突出,成效明显,做了地方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

  乡村味服务性培训,体现了“一线名师培训一线教师”设计亮点

  在实施村小、教学点乡村教师培训时,遇到了大量不分学科的教师培训。看惯了语文老师只教语文、数学老师只教数学,面对让教师一人身兼多门学科教学甚至进行“全科教学”,培训如何开展?

  在实施“国培计划”(2015)河南省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时,培训学员就是全学科教师。高教社秉持“活化教学课堂”的培训新理念,采取“多元主题任务辅以能力提高”和“实践活动促进思维感知”的培训新模式,采用“大班讲授、小组训练;助教导学、人人提高”的教学方式,形成“全科培养+学科特长+实践小班化教学”模式,将班级细化成一个个细胞,在研讨、分析案例及实地观摩各学科公开课等活动中真正发挥小组成员作用,输入细胞营养成分,激化小组细胞成长。河南省学员申显超在接受培训后写出纪实版快板《国培赞》称:天再冷、地再寒,国培学习心里甜!

  教师在远程平台上的学习,立足于各门学科的需要,对主持该学科工作坊的“坊主”教师进行抽调集中培训。高教社项目组在整个学习研修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团队支持、平台服务、专业支持和各种资源支持,工作坊主线活动的开展则要靠“坊主”独立自主去设计、去思考、去管理、去解决。2015年12月在实施“国培计划”示范性综合改革项目——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助力研修项目时,系统设计培训提升综合素质,搭建平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尤其是在内蒙古实施国培项目,建立工作坊的项目培训时,能更直接更有针对性的帮助骨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总结教学经验,塑造教学风格,凝练教育思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为当地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培训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真正做到了培训设计接地气,体现“一线名师培训一线教师”的设计理念。

  体验反思实践,由输血变造血,形成教师培训可持续“生态圈”

  高教社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以尊重教学规律为前提,始终坚持挖掘教与学的内在规律,注重教师知识能力的内化迁移,打造协同教学、协同教研、协同创新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逐步突破了传统单向的线性“任务链”式教师培训。从形式到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可汇聚、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培训“生态圈”,多维度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让教师真正享受在线教育带来的益处。

  在河北省实施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时,遵循教师的学习规律,即先体验、后反思、再实践。首先对遴选出来的管理层及辅导教师进行了短期集中面授培训,使他们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针对学员在线上学习时提出的问题,再次走到学员中间去,带着专家下到项目县,通过观课、评课、磨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现场为老师们答疑解惑,让老师们感觉到国培工作更接地气,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罗家庄小学的张雪华老师在参加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后写道:培训如一束光,照亮了我的课堂,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的风景比比皆是。

  高教社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线下活动,在“国培计划”(2015)吉林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送教回访活动中,充分结合网络学习的便捷性,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自主权,真正做到以学促用。吉林省四平市设计的主题是“双师同堂,走进四平”,原本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下变得简单明了,两位培训老师将培训内容灵活地运用到了教学实践,这正是高教社培训强调的重要环节线下实践。通过送教回访活动,跨区域互动互联评比活动,调动了项目县和参训教师们的积极性;组织线下研修成果评选大赛,为参训老师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让混合式研修模式发挥最大功效,体现了教师培训工作一切从教师中来,一切到教师中去,实现了国培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规范精细管理,使国培真正成为落地的国培

  实施规范精细的项目管理是高教社在各地实施“国培计划”工作的一大法宝。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时就采用“六阶段”全程学习、监控指导、学习考核的方式进行项目管理,确保实效。“六阶段”全程学习分为准备、评测、集中、混合研修、送教实践、总结评优六个阶段,并将各阶段主要目标和预期成果确定,规范精细的管理,确保了培训成为落地的国培。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冯昭敏老师在参加国培后说出了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在国培研修的平台上,播下了理想、热情和汗水,收获了阳光、鲜花和果实,困惑的目光明澈成冬日的泉水,停滞的脚步快捷成清爽的长风,感谢国培为自己的教育梦增添了腾飞的机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国培计划”在路上,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已经开始并适应了在阵痛中前行,这是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蝶变,才能加快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乡村孩子,接受更加公平的教育。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