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互联网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策略
关于如何发挥网络的作用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有如下三个策略:
第一,通过网络同步课程教学,实现优质师资共享。比如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学校可以两校协作,同步开课,教师协同网络指导。但是这种教学最多是1对2,一个城市校最多对两个农村学校,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际上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在城乡学校之间实行,在其他师资短缺的学校也可以尝试这种模式。
第二,通过网络同步课程教学以及视频公开课,实现优质课程共享。
第三,借鉴MOOC理念,系统开发网络学习课程,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异步学习。
利用互联网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上面提到的措施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应急之策,在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现实面前,需要利用互联网提升教师综合教学能力。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信息化变革时期,教师面临着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整体改革问题,教师综合能力绝不是依靠一两次短期培训就能得到提升。对教师来讲需要及时更新理念,更要加紧提升教学能力。我们需要问教师一个问题,学生学习质量指什么。如果认为学生学习质量只是知识问题,那就不用再做教育信息化和新课改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已经完全证明,教授知识通过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方式就可以有效实现。当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成为学习质量的评价标准时,传统教学模式就必须改变,老师想明白这个问题,理念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实际上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发展不会一步到位,要经历如下的进程,如图一
图一
开始时,很多教师面对新技术和新方法都会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质疑技术对自身教学到底有没有用。接着经过一定的培训进入教育信息化的准备阶段,然后快速进入模仿阶段,模仿别人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如果一味模仿而不能吸收运用,很快就会进入到第四个阶段——积累发展阶段,也叫徘徊阶段。这个时期教师首先需要解决学科本位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之上加强技术学习,方法的学习等,才能进入到熟练阶段。我可以明确的讲,中国48万所学校真正从学校层面走过这个阶段的并不多,所以从积累发展阶段转向熟练阶段是整个教育信息化推进的难点和症结,我们需要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
(三)当前教师能力提升的惯用方式
从教师的培训来讲,人们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
第一是短期集中培训。过去的短期集中培训在快速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冲击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些单一知识与技能问题等方面能发挥作用,但是很难实现长期的、系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第二是校本培训。这是非常好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可以使教师的理念、技能等方面有较大提升。但是过去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往往派出的都是年轻教师,而年轻教师在学校一般没有话语权,很难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导致校本培训流于形式。
第三是网络平台支持的远程培训。这个平台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可以利用网络相互交流,但是网络培训的支持保障体系仍然是当前的短板,交流互动的技术问题也成为影响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第四是系统的专家引领。这种方法主要依托教育教学专家的项目展开,通过对学校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与指导,专家的影响力能够深入到教师教学过程中,从而使教师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和提高。但是这个办法成本高,专家数量有限,不能长期驻校指导。
(四)当前教师培训中存在最大问题——教学能力迁移
当前许多学校在教师培训上花了很多钱,但是效益很低,最大的症结就是培训知识没有迁移为实际教学技能。大量的理论研究证明,要实现对教师的有效培训,只有理论讲授是不够的,必须要把理论讲授、示范教学、教学实践、教师反思、专家指导形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引领教师将理念培训内容真正向教学能力方面迁移。如图二
图三
我们团队和英特尔合作,在15个省的32所学校做了近3年的实验,重点就是探索如何使教师的知识变为教学的能力,引领老师进行实践和反思,消化所学知识,具体的抓手就是 题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比如,上课时教师提问的内容、提问的类型、以及不同的提问与学生能力发展的关系,这都是微课题。通过微课题实施迭代模型,深入课堂实践中,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这样不断螺旋提升的策略帮助教师在某个方面得到提升。
(此文根据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绍青在“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原标题《互联网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编辑: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