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硅谷教父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一书中所说的这句话,不仅冲击着互联网创业者的头脑,也向“互联网+”潮流中的教育从业者发出信号:当我们不可能对“互联网+教育”视而不见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互联网+”的本质,重建教育生态?

  7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局长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

  峰会以“从0开始,由1而生——‘互联网+’时代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局长、教研人员、校长等500余人齐聚福州长乐。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国务院参事、宏观经济学家汤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罗崇敏,国家督学、山西省教育厅正厅级督学张卓玉,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唐鑛等人,对构建“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的切入口、突破口,以及难点和重点指出了发展方向和战略构想。

  互联网为学习带来人际关系的突破

  “如果说原来装在大脑里的许多知识都已经放在手机和你的口袋里,学生如何去学习呢?”

  南非开普半岛科技大学信息与设计学院院长Johannes Cronjé带领全场与会者展开了一场基于互联网游戏思维下的体验式学习,即在自主、竞争、合作三种学习情境下,体会哪种学习方式最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并收获最好的学习效果。

  参会者跟随Johannes Cronjé的提示,在白纸上撕圆圈,比一比哪个小组撕得最美观;把白纸撕成条状编制“纸席”,赛一赛哪一组最快最好地完成。每个人都被调动起来,气氛轻松活跃。

  通过这个游戏,Johannes Cronjé传递出一个信息:“如何使用手中的工具,决定了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是否既能够照顾到个人,又能够与合作伙伴进行协作,并且最终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估。”

  这是Johannes Cronjé在本次峰会中期望展现给参会者的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样态:开放、合作、分享,而这正是互联网精神的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唐鑛说:“‘互联网+’的本质是把互联网精神加入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不是建立一个网络就完成了‘互联网+’。如果教育者把互联网当作开放、平等、协作、去中心化的一种思想,由此去看待你的学生和你所提供的‘教育产品’,你会发现完全变了,一只土鸡变成了一只凤凰。”

  然而,在互联网化的进程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变化。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在演讲中指出,互联网为学习带来了人际关系的突破。

  第一,体现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如今是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主体的时代,教育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不是从传统概念中能够简单地移植过来的。

  第二,体现在师生互动的关系上。互联网时代的互动不是单方面接受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行为发起者,学生才是知识的拥有者以及教育行为的发起者。

  峰会上,还展示了助推教学模式转变的工具平台。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把知识点推送给学生让其提前预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系统反馈信息调整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反馈系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课程进度。课后,教师则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课堂练习情况,基于大数据分析,向每个学生推送适合他们学习进度的练习题。

  此时,教师由课堂的控制者转化为引导者、指导者,由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灵活的创造者。“教育发展真正到来,师生关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置。”袁振国强调。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