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一块石头坠入平静的水面,MOOC让全球高等教育掀起阵阵涟漪。有人把MOOC称为“高等教育陷入了互联网狂热中,”虽然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但MOOC在课程数量和注册人数上正在疯狂增长。
MOOC生态发展
2013年MOOC在全球遍地开花。从欧洲到亚洲,基于MOOC模式的在线教育联盟不断成立。人们期待MOOC能引起高等教育的更大变革。但需要冷静的是,MOOC远远没有成熟,关于其模式、其课程设计、其参与方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同时,作为一种尝试,虽然目前看来MOOC是已有的模式中最有可能变革高等教育的一种,但这不代表其前景一定如此。
清华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孙茂松今年开始负责清华大学的MOOC进展。这一点与北京大学类似。北京大学MOOC牵头人是计算机系李晓明教授。之所以如此安排,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整个MOOC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技术问题”。要知道,Udacity的创始人前斯坦福大学教授Sebastian Thrun以及Coursera的两位合伙人都是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也就是说,从一开始,MOOC的视角之一就包括:让技术广泛参与到在线教育中。
孙茂松教授认为,MOOC拥有着两个角色,各具挑战: 第一,MOOC能否有助于大众教育以显著提高普通大学的教学质量?关于这一点基本上毋庸置疑。正如人们所说,MOOC打破了知名大学的围墙,为普通人学习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打开了大门。这种力度与行动将带来无法想象且旷日持久的社会效应。但另一个挑战是,MOOC能否有助于精英教育?也就是说,MOOC的发展对于提升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有何帮助?
实际上,我们看到,美国大学过去一直提倡的是精英式教育,而这场MOOC看起来与美大学多年所实行的思路颇有不同。MOOC被视为美国大学对多年来日益下降的教学质量尤其是本科生教学质量的一种不满的回应,但这种行动真的可以促进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吗?孙茂松认为,MOOC在第二个角色上能起多大作用目前尚且未知。但是,一流大学开展MOOC,回报社会只是原因之一,它同时也期待着,通过这样一种参与引发自身教学质量的大变革。
在未确定MOOC对高等教育的具体影响之前,参与是最好的选择。一年过去了,MOOC的生态链得到进一步完善。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MOOC的生态环境中包括平台、大学、教师、学习者,以及不可或缺的市场,从生态链的前端环节来看,市场要为MOOC的发展提供技术、资金、应用,从后端环节来看,需要承认MOOC的学习者并且能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的公司,从而完成一个教育过程的闭环。这样, MOOC整个生态才能真正完善。MOOC平台早已意识到与商业公司的牵线搭桥,为其优秀的学生找到雇主,提供就业匹配服务。在Coursera,8月底一名亚裔学生因为成绩优异而被推荐给Google。
MOOC的运行模式其实是比较多样的。它可以是C2C模式,也可以是B2C模式。其关键是谁来组织内容?谁来提供服务?无论哪种模式,其核心是确保学习者学有所得。
目前来看,主要的模式仍然是C2C。但新的模式也在产生。Coursera联合创始人、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柯勒(Daphne Koller)认为,从互联网经济学的角度看,MOOC领域类似于亚马逊、eBay和谷歌,都是“内容生产者去往消费者最多的地方,同时消费者选择最多内容的所在地。”而FutureLearn的首席执行官西蒙·尼尔森则完全不同意她的看法:“如果有谁觉得现在的玩家已经制定好了参与规则,这就太低估技术的潜力了。”实际上,MOOC是如此之新,以至于人们还没来得及仔细研究和品味。其模式都在探索中,在这种情况下,说任何肯定的话都为时尚早。
“总体来看, MOOC以定制的平台技术为基础、严格的课程制度为保障,以教师、学习者、平台之间无处不在的交互为经络,以交互产生的各种课程材料为骨肉,由此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必须抓住学习者的需求,精益求精地对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各个小细节进行完善,从而能够吸引学习者在这样‘宜居’的学习生态中持续投入、不断学习。”相关人士指出。
参与方:挑战与受益
“MOOC模式强调知识生产胜于消费,产生的新知识有助于维持和发展MOOC的知识生态环境。”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分析认为。
平台、大学、教师作为内容生产和管理环节各司其职。在MOOC上,平台提供技术和规则,大学负责提供数量可观的资源,教师负责教课以及讨论与交流。
那么,MOOC平台将如何审视自己的定位?如何将技术无缝镶嵌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高校又该担负起什么责任?如何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大学本身的优质资源以及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MOOC对授课者又会有哪些挑战?MOOC的学习者们又将如何更好地学习?
平台方——要将学习者学有所得作为首要目标
从平台方说,实施MOOC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从基础设施到课程设计到考试发证,中间环环相扣,这样的工作量在数量不大的情况下与海量数量的情况下有着天壤之别。
相关人士表示,即便做平台,也要将学习者学有所得作为首要目标,如何解决网络教育的互动性、解决个性化学习、自学习管理等,都应该是平台方的责任,否则对于口碑效应明显的教育培训行业而言,很难确保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从平台方来看,几个问题有待解决:1.如何保证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网络质量。2.如何让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做好课程设计、习题问答等?正如前所说,MOOC中蕴含许多值得研究的技术问题,这些技术将帮助MOOC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3.如何收集海量的学习者数据并进行分析,以便于随时改善教学质量?4.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可操作的针对海量学习者的规则?在此方面,社会学中应对大规模群体的一些规则与方法可以被借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环节。”相关人士表示。
大学——从MOOC中借鉴经验
参与MOOC对大学是付出也是机遇。一方面激励大学生产更多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大学有望通过MOOC实践来促使长期以来试图改变但一直收效甚微的教学模式变革。
大学参与MOOC首要之事是拿出“最优质的资源”。孙茂松强调:“不是优质,是最优质。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辐射的效应。也就是说:名师。一定要好的教师来上课,同样的课,不同的老师上,效果完全不一样,特别是人文类学科的课程,教师的作用更重要。而通识教育的课,如果没有好的教师,我简直都建议不用开。”
其次,学校应当设定规则让教师更好地参与MOOC。一方面,MOOC要面对数量庞大的学习群体以及数量庞大的课程问题。这也是之前对Coursera授课教师所做的调查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教师们抱怨,本来大学里的事就不少,还要花大量时间处理邮件,有时候甚至被MOOC学习者漫天的邮件所覆盖而干扰到正常工作。时间宝贵而问题无穷,单单依靠授课教师来解决这一问题显然不现实,大学有责任和义务设计一套规则,既让课程顺利进行,又可以不那么困扰到MOOC教师。目前这方面的主要解决之道是助教的加入。另一方面,大学也必须考虑对MOOC授课者进行鼓励以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
此外,大学应当积极探索在线学习、混合学习以及翻转教室等创新性教学模式,并在MOOC课程中所得到的经验广泛总结,将其有机融合到大学自身的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中。
最后,大学将如何整合当前证书授予的架构?通过MOOC可以兑换学分吗?这些问题实际上仍存争议。如何看待证书的发放,目前仍悬而未决。但当MOOC课程进一步深入,这将是大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授业者——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MOOC教师而言,首要挑战是提升教学能力。来自全球的海量学习者无形中给予了教师巨大的压力——必须要做出足够好的课程保证大部分学习者的好评。
其次,教师必须走出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MOOC注重沟通、讨论,注重启发性思维的培养,这对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挑战不小。MOOC的经历对教师也是全新的。MOOC可以跟踪学习者的互动学习,包括每个学生与教学资料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些数据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得到,教师可以应用在传统的教学中。
第三,更多精力的付出。一项调查表明,通常一位教师在教授MOOC之前花费的时间超过100小时,而在教室授课的话,他们仅花费几十个小时。一旦进入MOOC上课时间,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届时将会有大量的邮件发往教师的信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论坛回复以及从邮箱里寻找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回复。
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在线课程并不容易。由于退出MOOC课程几乎没有损失,人类最基本的特性拖延症和惰性在这里就更明显了。要想在MOOC中取得成功,要跟惰性抗争,要有高度的自控力。
中文MOOC平台雏形始现
2013年可谓是中文MOOC元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高调加入MOOC三大组织之一edX、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入Coursera。而值得关注的是,中文MOOC平台雏形始现。上海市成立“高校课程共享中心”,来自市内30多所高校的学生都可选修平台上所提供的通识类课程并计入学分。随后,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C9高校也建立了高水平在线课程平台。8月底,两岸五家交通大学推出ewant,据介绍,这将成为全球第一个专门服务于华人的在线教育平台,国内第一轮MOOC行动风生水起。
中文MOOC平台的建设成为一个热点。不过MOOC如此之新,几乎没有现行的模式可参照,再加上中文与英文以及国外和国内的商业环境、教育模式等不同等因素,实施起来多重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余建波介绍说,从生态链角度上看,目前中文MOOC平台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公司,包括信息化公司以及门户网站或者培训机构,二是高校或联盟机构,如上海市共享中心、东西部课程联盟等。他认为,由于概念的不一致,实施的具体效果也不一样,“真正基于MOOC思想(大规模在线开放教育)的平台在国内还没有出现。”
他表示,现阶段中国MOOC还处于酝酿与课程准备阶段,远谈不上成熟。一方面各教育机构、在线教育机构、政府与高校自身的在线教育实施程度还不够好,另一方面,校内本身的教育信息化素养还不成熟,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一支粉笔走天下以及一份PPT传天下的阶段,与学生课后在线互动的习惯远远未养成。此外,学生参与式学习单一且缺乏,现阶段出现的一些共享课程只是借助网络优势实现的共享,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在线。MOOC的本质要求是:在线、大规模,要实现这两点,这些问题都需要正视和解决。
他认为,未来的中国式MOOC应该注意考虑几个方面:1.注重特色资源。提供中文或中国文化特色的课程,如中国历史、中国戏剧、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教育与文化传承等;2.中文平台应面向全球华人,开设华人自己的MOOC平台,同时开设英文讲授的中国文化课程;3.平台的建设要体现合作精神。与大的教育服务软件公司合作开发课程应用,与门户平台合作开发社交互动学习平台,与基础网络运营商合作实施与存储服务以满足高频的视频访问;4.面向终身教育,提供第二学科或辅修专业,为学生带来“教育收益”。
相关人士表示,中文MOOC平台要有所发展,四个方面值得思索:
第一, 合作与联盟。从某种程上看,MOOC的合作超越了竞争。从平台上看,美国MOOC的提供商很少是排他的,他们遵循课程技术平台的统一性和规范化。所以在一家平台上的内容也可以放到其他的平台。国内在实施MOOC的时候也应当注重规范。从组织方式上看,联盟化是MOOC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亚洲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二, 对海量学生数据库的研究。调查表明,MOOC课的选课人数可以达到16万,但是退课人数也很惊人,可以达到14万,仅有5%的学习者坚持到最后,1%的学习者可以获得通过的学习证书。MOOC平台更应该制定完善的规则,让85%的学习者能够继续学下去,并为他们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服务。MOOC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相信抓住了学习者,一切就都有了可能。
第三, 以最强技术实施MOOC。整个MOOC的过程中蕴含着许多值得研究的技术问题,包括机器发现、信息推送、大数据研究等,如何把这些技术更好地应用于MOOC中,值得研究。
第四, 注重社区。包括线上的社区与线下的社区。MOOC注重依托网络社区进行互动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特别是对机器难以自动评分的较为复杂、灵活的交互式练习,依靠网络社区群体智慧的评分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线下的MOOC学习者社区同样值得关注,区域性的MOOC学习者在线下成立了学习小组定期探讨学习经验,这有助于MOOC学习者持续推进在线学习。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优质资源。“光是优质教学资源,我认为档次还不够,它一定是最优质的。”孙茂松说。而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李威仪在谈到中文MOOC的时候说,“优质课程的重要性超越平台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