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家三口遭遇事故,母亲遇难,儿子落下残疾(引题)
肢体的伤口逐渐恢复 内心的伤口更需要治愈(主题)
钱江晚报记者 杨茜 通讯员 李彬
因为一场触电事故,张保峰失去双臂,却跑出了无数个金银铜牌,并在退役之后开始执教生涯,培养了很多残疾游泳运动员;
湘妹子周霞,因为先天性的罕见皮肤病,左手不能伸直,一场车祸又雪上加霜,使她左手更加萎缩,左脚也遭到创伤,但在东京残奥会上,她两次跑出了新的世界纪录;
山东汉子贾红光,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左臂与三分之二的右臂。花了13年时间,在东京残奥会上,他游出了金牌,并用残臂为自己佩戴金牌;
……
一个个“自理、自立、自强”的故事,不仅让人泪目,更让人肃然起敬。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真正的强者是,面对生活,你给我压力,我还你奇迹。
但有时,相比身体上的残缺,心理上的疾患更难被治愈。
所以,我们在遭遇意外灾难、重大挫折时,该如何缝补伤口、重拾希望呢?
一场车祸家庭破碎
儿子残疾放弃学业
“别担心我了,我现在挺好的。”初二学生明轩(化名)的嘴角扯出一丝弧线。
可是爸爸知道,他说得如此“轻松”,都是伪装出来的。
有一道沟壑,是扎根在父子俩心中的。
几年前,一家三口遭遇重大交通事故,女主人过世,父子俩幸存了下来。但是明轩落下了残疾,半边身体行动有障碍,这几乎使他告别了所有的体育运动。他曾是那么热爱打篮球,可惜现在连正常的拍球都很难做到,更别说在场上奔跑。
随着时间的流转,表面的伤口一点点被平复,父亲重新组建家庭,明轩回了学校,一切看似步入正轨,风平浪静。
谁都知道,不一样了。只是谁也没开口戳破。
明轩一瘸一拐地去学校,坐在教室里上课,一到体育课就请假,不是旁观,就是上自习。就算是看书,他也很少能集中注意力。同学们小心翼翼地跟他接触,越是表露出同情,越是让他觉得不安。
原本开朗的明轩,变得郁郁寡欢和孤单。
在家里,他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拒绝沟通和交流。睡觉睡不着,作业不会做,网络世界也填补不了他的空虚和难过。
他多想妈妈呀。
“爸,我不去上学了。”明轩跟爸爸宣布了这个决定。
儿子的不开心,爸爸都看在眼里,却也不知如何安慰。他只能寻求专业的帮助。
将自己封闭起来
心理疏导后开始接纳自己
明轩成为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防治科副科长孙晓花的门诊来访者。
刚走进诊室不久,孙晓花就看出了他的情绪问题,“他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外界的帮助和关心,已经不是简单的敏感自卑了,而是陷入抑郁之中。”
孙晓花接触过不少患者,在遭遇重大意外事故后出现应激反应。比如说,脑海里会反复出现当时的场景,感受到死亡的威胁。曾经有一位在高速上遭遇重大车祸的来访者,虽然自己的身体没有受伤,但是后来再也没有摸过方向盘。
“有人会选择逃避,也有人会积极地接受脱敏治疗等心理干预。”孙晓花说,她很庆幸,年幼的明轩很勇敢。
孙晓花声音温柔,耐心陪伴。明轩不排斥和一个陌生人聊天,在三四次的接触中,和孙晓花分享了生活中的点滴。
经过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之后,明轩有了进步。
比如说,他可以和家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了,也能鼓起勇气尝试和同学联系,对方的回应让他觉得有些小高兴。
虽然只是细小的改变,明轩愿意渐渐打开自己并开始接纳自己。
“我鼓励他,多出门走走,虽然一侧肢体受到影响,但另一侧是可以正常活动的,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运动,锻炼身体的协调性。有时运动也会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孙晓花说。目前,明轩正在做准备,重新回归学校。
孤独自卑逃避
残障人士需要“重建”
残障人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或是生来有疾,或是后天不幸,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对接触社会有一些恐惧和躲避。因此,关注残障人士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孙晓花说,残障人士普遍存在孤独感。因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听障人士言语障碍,肢残人士和盲人有行动障碍),活动场所少,交流对象有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如果不及时调整,孤独感会日益增强,进而影响生活的很多方面。
另一种共通的情感体验就是自卑。因为缺陷让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诸多困难,如果他们从亲属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受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心理。随之而来的,还会自怨自艾,常常陷入“为什么是我”的牛角尖中,对自身的残疾产生埋怨和自责。
“日常生活中,残障人士可能因为自卑和敏感,容易在与他人相处时感到不适,但又得不到周边人的理解,时间久了他们的情绪得不到合适的释放,这也是问题所在。”孙晓花提到。
所以对于残障人士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着手。
残障人士要学会“重建”,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以全新的自己去适应全新的生活方式,有困难,有阻碍,但并非日暮穷途,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我们要鼓起勇气尝试开始全新的生活。”
在孙晓花看来,相比残障人士自身的改变,家庭和社会的接纳与保障更为重要。
许多家庭在对待残疾家人时,要么过度关怀,使他们处于一种被保护、被同情、被施舍的处境里;要么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使他们处于一种被遗弃,或成为家庭累赘与负担的境地;这些都不利于残障人士拥有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在语言、行为方面要尊重他们,不要伤害其自尊心,要做到‘无差别’对待。多陪他们看看书,看看电视,或者分享有趣的事情,达到精神治疗、精神疗养的目的。”
在政府及社会方面,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无障碍环境方面进一步完善,同时在交通运输方面为他们提供更多便利;另一方面也需要构建多层次的资金筹集渠道,为残障人士的基本生活保障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需要心理服务人员普及心理学相关知识,让社会其他群体认识到参与社会生活对于残障人士的重要性,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们,为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
日常压力增大
学会为负面情绪找到出口
事实上,积极的心态,不仅仅是残障人士需要,应该辐射到每一个人。
孙晓花说,随着工作节奏和生活步伐的加快,每个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我们需要进行自我调节,逐渐提升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视心理健康,学会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在门诊中,有很多来咨询的人,他们会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但是还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他们主动来寻求帮助,为自己的负性情绪找一个释放的出口。”孙晓花说,在问诊的过程中,她常常扮演倾听者的角色。
前来咨询的人中,有被职场关系困扰着的,有被亲密关系缠绕着的,还有被家庭关系绑架着的……
“心理咨询往往不能帮他们去直接解决实际问题,而是通过倾听、积极关注、共情、鼓励,帮助来访者缓解情绪、寻找资源,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孙晓花说,其实,我们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或被情绪困扰时,都渴望自己能够被理解、包容和接纳,向周围人倾诉或者来门诊寻求帮助的人,往往是更有勇气的人,他们敢于把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现给别人。
内心的强大并非一蹴而就,适当展现自己的“软弱和不足”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自愈,更可以寻求帮助。
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教育信息网健康频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原标题:肢体的伤口逐渐恢复 内心的伤口更需要治愈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