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你有“悲秋综合征”?寒露早起登高去 防燥敛神莫悲秋

寒露过后,已是深秋。时有台风,风雨降温。广东省名中医、清远市中医院骨伤科主任中医师杨林教授提醒,此时养生可记住四句话:寒露多泡脚,滋阴防秋燥。早起登高去,敛神莫悲秋。

寒露脚不露,保暖先足部

寒生露凝,谓之寒露。此时即便身处岭南,也时有冷空气南下。由于昼夜温差变大,往往昼暖夜凉,且秋燥明显。

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一般到了寒露时节,不仅要注意添衣、防寒保暖,更要特别注意足部保暖。很多人都知道“寒从脚底起”,这是因为足部离心脏最远,因此很易受到寒邪侵袭,同时人体的足部也是各经脉汇聚之处,因此注意足部保暖在秋冬更为重要。

杨林提醒,晚上可用温热水泡脚,改善循环,缓解疲劳,也能帮助预防腰腿疼痛等疾病。

早起登高去,敛神莫悲秋

“悲秋综合征”近期成为人们关注热点,有调查显示,抑郁症在一年中以秋季发病率最高。杨林提醒,寒露后逐渐进入深秋,此时秋风萧瑟,草木槁枯,人也容易情绪低落,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所谓“伤春悲秋”。

杨林建议,人们此时应当及时调整情志,值此秋高气爽之际,可适当与亲友同行,外出观鸟赏叶,或登高望远,既能收敛心神,也可锻炼身体。但运动强度不宜太大,否则容易增加疲惫感,加重秋乏。

此外,寒露过后,昼短夜长,此时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在此时应该早睡早起,保养阳气。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之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有利于阳气舒张。

滋阴防秋燥,揉穴防感冒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许多人容易出现咽干、鼻燥或是皮肤干燥等症状,此多为中医所称“秋燥”。杨林提醒,预防秋燥,当从滋阴防燥入手,如百合、银耳、莲子、秋梨等滋阴润肺之物正当时。

日常可以川贝炖雪梨来清热化痰、止咳润肺。此外,菊花性寒,味苦,可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也可除秋燥之火。可以简单直接地泡菊花茶喝,也可加上桑叶、杏仁,以及适量冰糖,不仅能清肺润燥、祛痰止咳,还能润肠通便,效果更佳。不过此方适合口干、咽痛等燥热引起的咳嗽,寒咳则不适合。

杨林提醒,秋燥易伤人津液和侵袭肺脏,平时通过按揉穴位可调节气血阴阳,养生保健。如常揉风池穴可预防感冒,而常揉三阴交穴,可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

推荐食疗方 寒露时令养生方

1、川贝炖雪梨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润肺。

材料:雪梨1个,川贝少许,冰糖25克。

方法:梨子洗净,削皮切开去核掏空,成一个梨盅。将几粒川贝和适量冰糖放入梨盅,盖上梨盖,用牙签固定。将雪梨放入锅中,隔水蒸30分钟即可。

2、桑菊杏仁饮

功效:平肝清肺,润燥止咳。

材料:菊花、桑叶、苦杏仁各10g,冰糖适量。

方法:将菊花、桑叶、苦杏仁各10g放入锅内,加水300毫升,煮沸后加入冰糖即可。(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廖明炜 巫敬文)

申明

教育信息网健康频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原标题:你有“悲秋综合征”?寒露早起登高去 防燥敛神莫悲秋

转自:羊城晚报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