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提升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质量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理事长

王定华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第3个十年后,国际政治巨变不已,科技革命加深加广,人工智能扑面而来,工业4.0时代渐成现实,各种思想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华夏儿女应该放眼世界,胸怀全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继往开来,创造未来。只是,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波及范围之广、影响领域之深,历史罕见,给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我国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对世界经济与全球治理造成重大干扰。教育作为全球治理中的重要领域,也受到剧烈冲击。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我国教育部门、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化危为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各国同行、国际组织良性互动,把教育治理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持续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国际教育新态势。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必须立足中国、自力更生、锐意进取。关注全球性的教育问题,加强对国际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知己知彼、相互学习、实现超越。对国际教育新情况、新事物,应当以全球视野,全面观察、逐步聚焦、深入研究;亟需用中华民族情怀,去粗取精、厚德载物、悦己达人;应当用现代治理精神,正视剖析、知微见著、发现规律。

  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们应当科学谋划中国教育新举措。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让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稳居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在未来的大国博弈中,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势在必行。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时,应当形成战略思维,体现外、特、精、通, 进而打好底色,擦亮特色,永葆本色,提升成色,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维度。造就一批又一批熟悉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们应当统筹做好留学教育新布局。根据国际格局发展变化,做好“引进来”“走出来”两篇大文章。中国高校和相关机构应张开双臂,欢迎有真才实学的我留学人员回国效力、发挥作用。大力塑造“留学中国”品牌,热忱欢迎世界各国优秀青年来华留学,让他们成为知华友华的使者,支持发展中国家进步事业。积极引进海外优质资源,消除不必要的政策限制,扩大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此同时,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方针,尊重学子出国学习的意愿,也尊重学子基于本国的在地国际化选择。此外,无私推广教育研究成果,将中国思想、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介绍分享给世界。

  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们应当迅速提高全球治理新本领。在世界形势趋于复杂的时代,把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真正提上日程,搭建各国相互沟通的重要桥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互信。中国亟待参与制定全球教育规则与议题设置,不断拓展和深化同国际组织、各国政府部门、各类教育研究机构、教育智库等的教育合作。教育应当承担起价值反省与重建的责任,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通过全球化的知识生产打破国界与文明之间的藩篱。依照协调性、包容性、人文性、适切性、前瞻性、持续性原则,设立并运行制度规则或管理机制,凝聚共识、发布宣言、启动项目、形成合力,应对重大跨国性教育挑战,支持各国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育治理水平提升。伴随着教育事业繁荣、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在实施全球教育治理方略、担负大国责任方面必将彰显更大决心、更强意志,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研究与实践任重道远。

  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们应当有效讲好和平发展新故事。要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让沿线国家人民知道这一倡议源于历史、植根现在、面向未来,可以促进民心相通,造福各国人民。要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让世界人民了解人类生存与未来的息息相关、命运与共,形成共同发展繁荣的新能量。要讲好中国的教育故事,让各国同行明白,中国教育成就斐然、挑战仍存,中国知道各国教育特色鲜明,资源丰富,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合作前景广阔;中国愿意发挥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力量,推动各国围绕实现世界教育发展目标形成协作机制,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领域踊跃合作,促进不同区域中的教育国际交流。通过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加强教育文化外交,促进文化融通,增强文化互信,破解文明冲突,搭建起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有效互动交流的桥梁,与世界各国携手谱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3年第7期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