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日韩三国均对中小学德育课程和教科书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各国聚焦爱国主义教育,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丰富道德科教材内容,使其富有时代性。日韩在德育方面的经验与探索,可以为我国德育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打开新的视角。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下,各个国家地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也随之增多。与此同时,不同伦理观与价值观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也进一步凸显。面对意识形态的挑战,各民族国家将扞卫本民族文化、增强国家精神力量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其中就包括对德育的不断强化。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也是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近年来,中日韩三国均对中小学德育课程和教科书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各国聚焦爱国主义教育,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丰富道德科教材内容,使其富有时代性。日韩在德育方面的经验与探索,可以为我国德育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打开新的视角。
日韩德育历史及现状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以西方现实经验为取向坐标,推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由此逐步迈向了近代化进程。自1872年《学制令》颁布以来,日本学校教育逐渐形成了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模式。为扭转这种局面,政府于1880年颁布《改正教育令》,将过去一直位于末位的“修身”科置于首位,彰显对德育的重视。1890年,日本《教育敕语》以天皇名义正式发布。在日本战败前,学校教育皆以《教育敕语》为基本理念开展,其中,修身科被置于各科之首。
日本战败后,德育学科地位发生巨大变化。在经历被占领军停止修身科目与教科书重写后,日本教育课程中不再存在与德育相关的具体学科。1958年,为强化德育,日本政府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设置了“道德的时间”一课,但其常被其他学科占用,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进入21世纪,为应对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等暴力事件,“道德学科化”逐渐被提上日程。2015年3月,文部科学省发布修订《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部分内容的省令以及修订《学习指导要领》部分内容的告示,其中将《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中的“道德的时间”改为“特别的学科:道德”。根据这些政策,小学自2018年新学期、中学自2019年新学期起全面实行德育学科化,即以“道德”取代过去的“道德的时间”,这也意味着,“道德”正式升格,与国语、数学等学科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时,政府要求学校必须使用文部科学省审定的道德教科书,并且要求教师对学生“道德”科目进行评价。
韩国的德育是在战前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正式开展的,与日本的学校教育一样,战前韩国学校中也设置了“修身”学科。1947年,伴随着美国军政的开始,修身科被废止。美国的“社会生活”被引入,德育也随之一变。解放后韩国的德育开展过程与日本存在不少共通之处。但伴随着冷战的终结以及与朝鲜关系的缓和,韩国的德育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逐渐转向“统一教育”和“人权教育”。
2015年,韩国修订了《教育课程》,并将道德科定位为“学校中进行人性教育的核心学科”。由于2017—2020年是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过渡时期,现行的教科书中混杂着《2009年改订教育课程》和《2015年改订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而新教科书分别于2017年在小学一、二年级、2018年在小学三、四年级及中学一年级、2019年在小学五、六年级及中学二年级、2020年在中学三年级投入使用。
日韩德育实施特点
涵育学生道德性,培养道德实践力。根据日本中小学德育相关规定,学生应按照《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中的根本精神,思考自身生活态度,在进行主体判断后采取行动,以此涵育道德性。同时,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实践力等。韩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则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自身与大家、他人以及社会、国家、地球共同体等关系基础上,学习必要的道德规范和礼节,同时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况下对道德问题的感性认识,提升道德思考力和判断力、道德情绪、实践意识及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律统一的人格。由此来看,日韩中小学德育首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并以此为基础,逐渐扩展至思考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国际、自然等的关系。
提升民族自信心,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从日韩两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南和要领中可以看到,两国把培养国家意识、民族自信心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2006年,日本政府对战后所施行的《教育基本法》(1947年)进行了修订,将“爱国心”教育加入条文。在2015年修订的《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和《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皆提出“爱国”等内容,各年级教材皆充实了历史伟人事迹和活跃在世界各个领域的名人轶事,强化国民的爱国主义意识和价值取向。韩国中小学德育同样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战后韩国的“统一教育”受政治因素影响,转向对民族和解的强调。2015年修订的教育课程中,要求推行“和平、统一教育”。韩国2018年新发行的9种初中二年级《道德》教材中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强化青少年的“统一意识”。
拓展教学途径,丰富评价方式。从教学途径来看,根据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德育并不仅仅依靠每周1小时的课程来完成,而是与各科以及学校其他教育活动连接起来。如通过课外活动、修学旅行、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道德实践力,并将过去以借助道德读物为主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思考、讨论的教学方式。韩国则根据课程每单元主题的目标和内容,采用多样授课方法。在《教师用指导书》中,针对不同教学目标和内容,列举了相应的方法,除做好讲义和讲述道德故事外,还包括伦理困境学习、角色扮演、项目学习和参加志愿者活动等方法。从评价方式来看,韩国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采用打分制或记录式评价方法,初中阶段则采取打分制评价方法。在评价中,主要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到达程度,按照“明确价值和道德条目—确认和设定学生学习到达的基准—设定评价基准—等级化”这样的顺序实施评价。日本所采用的是记录式的评价方法,并且要求教师在评价中避免主观性,不能作出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的相对评价。
日韩德育的启示
自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统一使用部编教材,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和教育部对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德育的重视。日本存在德育被军国主义者滥用的历史,致使现在推行的道德科目遭到一些学者和教育家批判,但其中仍有值得我国参考的内容。韩国德育教材设计的新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对一些现实道德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对我国中小学德育实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在道德建设中,现代性价值精神和传统道德文化资源是两个重要的发展维度。利用民族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开展道德教育,是树立公民道德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以日本为例,随着道德科目的正式确立,各年级教材中强调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内容较之过去有了显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爱国心”教育还与传统文化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如在《小学道德》五年级教材中,通过介绍日本大鼓、大米等主题,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及相关历史,增强学生乡土意识与民族自豪感。
依靠德育应对校园欺凌等问题。当前,校园欺凌等暴力事件频发,引起东亚各国广泛关注。如何以德育化解校园暴力事件,成为各国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一方面,日韩两国中小学德育实践中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日本中小学道德科目正式确立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是2011年发生在滋贺县大津市的一起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后自杀的事件。因此,在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和道德科教材中,增添了许多防止校园欺凌、保证学生安全的内容。而韩国面对日益严峻的校园欺凌问题,也在德育中采取了相应举措。如在《小学道德》五年级教材中,不仅介绍了如何与同伴友爱相处等内容,还设置了“解决矛盾的智慧”主题,引导学生形成解决矛盾的道德思维。此外,近年来网络欺凌事件时有发生,韩国也在教材中加入了网络道德教育相关内容。
关注德育与生命教育的融通性。与前一点关联,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从生命教育入手。德育与生命教育的互相融通,在日韩两国的学校教育中尤为突出。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思考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还注重加强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日本《大家的道德》小学阶段教材中遍布“生命的宝贵”“感动、敬畏之念”等生命教育内容。韩国教材除强调“尊重生命”外,还引导学生思考生与死的意义以及如何纾解内心苦痛、追求内心安宁等内容。
我国目前正处于历史交汇期,面临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冲击,德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加凸显。而德育的实施与充实并非易事,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就德育问题进行调研、思考、讨论,基于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探索未来我国德育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系天津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