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国内教材市场情况相似的是,美国中小学教材出版竞争激烈,同时也有着强者愈强的趋势。

/></p><p ><img 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7/198c88eeab5d4c5jpg title=  2 层级繁复:美国“语文”课本的特点

  和国内教材市场情况相似的是,美国中小学教材出版竞争激烈,同时也有着强者愈强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约30年里,全美约2000家出版社出版了近90000种中小学教材,到2001年,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居统治地位有5家出版公司——里德·艾尔萨维亚公司、霍顿·米夫林公司、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培生公司、汤姆森公司,其市场份额占到整个市场的70%左右。

  近十多年来,随着强强联合、收购兼并之风兴盛,寡头格局更为明显。原教育出版五强之一的霍顿·米夫林公司在2006年、2007年完成对瑞沃迪互动学习公司和英国哈考特教育出版公司的兼并后,组成了全球最大K-12教育集团——霍顿·米夫林·哈考特集团,在美国中小学教育市场占据40%多的份额。因此,霍顿·米夫林·哈考特集团出版的教材,可以看作美国的代表性教材。这里以霍顿·米夫林·哈考特集团于2012年出版的一套中学“语文”课本——《文学》(Literature)为例,说明美国“语文”课本的主要特点。

  1.强调“标准”。这套《文学》课本,根据《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编写,对课程标准的贴合度非常高,处处突出“标准”、诠释“标准”。课本前言《共同的核心,非凡的成就》,鲜明地揭示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编写依据,突出共同核心标准的重要作用。课本前言之后,分别是《理解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和对应年级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如何理解和达到课程标准作出说明。课本正文部分,在单元目录、课文旁批等处,标注Common Core(“共同核心”)的提示,以强调相关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在各板块的标题和课后练习旁,则列出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具体条款,提示这部分内容指向的课程标准目标。

  正如课本前言所说:“你们的课本与英语课程标准保持紧密一致,每当你们学习一个概念或练习一个技能,你正在努力掌握标准中的一项。课本中的每个单元、每个选项,以及每个研讨会,都和下面这些标准清单中的一项或多项相关联。”当然,我国的语文课本也根据课程标准编写,但很少会在课本上直接列出课标的具体条款,而多采用转化、内嵌的方式落实课标的各项要求,体现出“润物细无声”的东方智慧。

  2.课文篇目多,层级繁复。每册《文学》课本供一个学年使用,以其初一年级为例,9个单元课文超过150篇,平均一单元约16篇,篇目数远多于我国语文课本一学年约50篇的数量。当然,这种“多”只是目录体现的篇目数,而非实际的课本容量。我国语文统编教材采用“1+X”的设计思路以及“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使得教材在目录呈现的篇目之外,还拓展了大量的阅读内容,体现了对中外母语教材编写经验的总结和创新。

  另外,这套《文学》课本设计的层级庞杂。每课有课前预习,课文正文带有旁批,课后有理解题、分析题、拓展挑战题、词语训练、语法知识、写作,以及网络链接资源,同时这些栏目还自带各种旁批、提示,令初看课本的人难免产生繁复之感。这些层级环节,大部分在国内教材或教辅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设计,但有一个环节,即预习部分,与我国课本差异较大。一般来说,我国语文课本的预习比较简练,基本上以一两个问题或简单的游戏起到激趣导入的效果,而这套《文学》课本的预习篇幅长、内容多,包括本课涉及的课程标准、引入的话题、激趣的活动、相关的文学要素、阅读的策略、疑难词语、作者介绍等,占满两个页面。可以说,在美国“语文”课本的设计中,预习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它引导学生完成较多的任务,当然其中很重要的仍然是前面所说的——在第一时间明确本课学习所指向的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3.混编式组元,突出运用。这套《文学》课本各单元没有统一的人文主题或文体线索,而是以课程标准中的能力点为明线编排,单元内部文体兼容。如初一年级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是“情节、冲突、背景”,包括的文体有小说、说明文、诗歌、戏剧、影视作品等。这种跨文体、多媒介的混编式组元,使得教材面貌上并不整齐统一,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不同文体、不同载体的层面去理解“情节、冲突、背景”的内涵、表达效果,在对比、整合中培养文学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这和目前我国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强调以“学习任务群”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提升语文素养有着相似之处。

  3 重视运用与实践:美国“语文”课本的使用

  与我国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课本”不同,美国的“语文”课并不依赖课本,而且越往高年级这个趋势越明显。例如高中教师授课时,往往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并将教学内容以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而较少让学生直接使用课本。学生学习时根据讲义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篇章或书籍(不限于课本内容),之后开展阅读、朗诵、分析、写作等活动,最后完成阅读评估表,并制作PPT或视频向全班展示。当然如果阅读的内容能在课本中找到合适的材料,师生们也会使用课本。比如学习《奥德赛》《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著,课本里多有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就会根据教学实际使用或参考课本。

  和我国的语文课重视背诵经典篇目不同,美国的课堂上看不到学生背诵或默写,美国的“语文”课本里也几乎没有背诵默写的要求。例如,学习莎士比亚作品,学生通过排练、表演戏剧的方式,揣摩人物性格,分析戏剧矛盾,把握剧作主题,至于背诵经典的台词或独白,并没有特别强调。再如,学习十四行诗,教师并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而多要求学生进行各种仿写——主题的仿写,修辞手法的仿写,重点词语的仿写,等等,通过立足于运用的方式达到学习诗歌的目的。

  这种在背诵课文上的差异和中美两国的教育传统有关。我国的传统教育重视“读经”,悠久的历史更孕育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语文教材在编写中自然而然地重视引导学生背诵经典课文,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体认、继承和发展。美国的语文教育则有着鲜明的实用主义倾向,重视运用、实践是其语文学习的首要目标。

  4 宗教的作用:美国中小学的意识形态教育

  美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不依赖教科书,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教科书陈旧。美国的教科书采用循环使用制度,教材由学校购买,提供给学生循环使用,一届学生用完了下一届学生接着用,这样做虽然节约环保,但在实际使用中造成的结果是教科书一般都要使用六七年,甚至多达十多年,其间并不更换教材。这就导致不少教材陈旧,甚至有错却仍然继续提供给学生使用。在不少教师看来,与其使用陈旧的教科书备课,不如自己搜集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资料。

  二是重要的是标准,而非课本。美国中小学教学强调依据标准,比如阅读的标准、写作的标准、听说的标准,这些标准分级细密,各年级该达到什么水平,教师都必须非常清楚。可以说在美国从事教师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标准意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霍顿·米夫林·哈考特集团出版的《文学》教材具有鲜明的“标准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非常清楚各项标准,还要根据各项标准评估学生的达标情况,从而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有的6年级学生,阅读水平达到了6年级标准,但写作水平还停留在5年级,听说能力却达到了7年级,这时教师会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的阅读、写作、听说实施程度不同的教学行为。综合来看,在美国的“语文”课堂上,重要的是“标准”——这是教学的依据;而课本只是教学的资料,和普通读物、网络资料的地位是一样。

  教科书不是一般读物,尤其是文科性质的教科书带有很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属性,起到对公民从小进行思想教育、培养文化认同的作用,这也是个体成为民族国家共同体一分子的重要途径。美国虽然标榜“自由”,但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一致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来维持民族国家共同体的稳固,但问题是美国既没有统一的“语文”课本,又允许中小学灵活使用课本,甚至不用课本,这是忽略了教科书的意识形态效用吗?

  当然不是。美国在“语文”课本使用上的自由和泛化,不是忽略了教科书的意识形态效用,而恰恰体现了美国式的意识形态——所谓的“自由”。“自由”是美国标榜的口号,更是其教科书使用过程中遵循的“政治正确”。这种自由化的教科书使用行为渗透了美国式的意识形态,同时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其标榜的意识形态。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国家文化基于民族-宗教认同的特点,使得它可以通过宗教补偿教科书在培养文化认同、统一思想方面的作用。美国“教堂多而且教派多,还有许多教会学校、传教活动、刊印圣经和宗教小册子的社团以及布道会,到教堂做礼拜的人也多,凡此种种‘都表达出人们普遍的基督教特点,在这一点上,美国人已领先于欧洲大多数老的基督教国家’。”(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在美国的城镇中,教堂的密集度要高于中小学校,吸纳的人员从儿童到老人,年龄跨度大,覆盖面广。教堂针对青少年开展专门的传教活动,如阅读《圣经》中的简单故事,唱诵宗教歌曲,讲解基本的基督教教义,等等。在某种意义上,其宗教思想的灌输和规训,甚至超过了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副编审)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