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在美国这个教育高度分权的联邦制国家里,各州教育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联邦教育部实施的抗击疫情举措的基础之上,制定了具有实操性的应对措施。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在美国这个教育高度分权的联邦制国家里,各州教育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联邦教育部实施的抗击疫情举措的基础之上,制定了具有实操性的应对措施。纽约州作为此次美国疫情的“震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学校造成的破坏性影响,纽约市教育局于3月16日宣布了关闭学校的决定,并从3月23日开始为全市110多万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远程教学。纽约市教育局长理查德·卡兰萨(Richard A. Carranza)表示,学校的临时关闭,不代表学习的停止,而只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学生的要求和学业成绩的期望更不会降低,纽约市15万名基础教育阶段教职员工已为远程教学做好了准备。为了确保所有学生在疫情期间能够继续接受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纽约市教育局还采取了以下教育措施:
第一,创建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免费提供学习设备与资源。纽约市教育局首先通过创建综合性的远程学习平台,满足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其次,纽约市教育局还为每一名学生申请了远程学习账号。通过这个账号,学生可以登录谷歌教室,并免费使用“微软办公365”中的所有学习与办公软件;再其次,对于没有网上学习设备的学生,学生所在学校为他们分发学校现有的便携式电脑和电子设备,以确保学生居家远程学习顺利进行;此外,每所学校也各自启用了远程教学平台,制定了远程教学计划,上传了学习资源,包括给特殊教育和多种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远程学习既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在线互动交流的机会,也使学生能够继续学习。
第二,建立“区域强化学习中心”,解除抗疫一线人员的后顾之忧。纽约市教育局从3月23日起,在纽约各区及下属的学区建立了100多所“区域强化学习中心”,为在一线参与抗击疫情工作人员的孩子提供多方位照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一线的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理人员、先遣人员、负责公共交通运输的工作人员、警察、公务人员等。在学习中心里,每间教室里限定不超过9名学生,每名学生之间设置了两米的空间距离,工作人员由纽约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和社区组织的合作伙伴组成,他们为孩子们提供每日三顿热餐、远程学习的物理空间和硬件设施,以及各类的情感和体育。在学习中心的孩子与纽约市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一样正常地参与学校的远程学习。同时,他们还有机会参与艺术、音乐和体育等活动。此外,纽约市教育局在学校关闭期间,每周一至周五,还继续在全市400多个地方为学生提供免费餐,解决贫困家庭孩子的温饱问题。
第三,制定居家学习指南,推动家校密切合作。疫情期间,纽约市教育局为学生制定了居家学习与健康生活指南,涵盖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指南的内容包括推荐的每日学习时间表,日常教学活动指南和材料,推荐的教育电视节目,链接到各种学习主题的书籍、杂志和网站,抗击压力与健康生活指南等。学校也要求家庭配合老师开展工作,管理好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包括安排每周一到周五一致的起床、休息时间;安排好每天的学习、娱乐、体育锻炼、健康饮食等;继续培养孩子的动手习惯,例如拼图、绘画、制作等,也可以使用独立游戏代替结构化学习,鼓励孩子们从床单上筑起堡垒或通过堆叠积木练习算术;通过给家庭成员写信来练习书法和语法;和孩子一起写日记,以记录下这段特殊经历并进行讨论分享;提供健康教育,确保孩子身心健康。此外,每一所学校还通过设置学生出勤管理系统、搭建学校与家庭网上面对面交流平台等来维护良好的远程教学秩序。
第四,科学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确保远程学习公平有效。学生在参与远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像以往一样根据学校的评分政策来评定学生的学科成绩,但学校也会根据远程学习的局限性和一些客观条件进行灵活调整,这也主要因为学生并非都能在同等程度上使用在线设施、远程设备和其他辅助教学工具。对于学生而言,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活动。在八年级阶段,学校会审核学生多份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决定学生是否已准备好升入下一年级,纽约州已暂停了三至八年级的英文和数学测试;对于九至十二年级学生,学校会根据学分和考试完成情况做出学生升级的决定,考虑到远程学习条件的多变性,所有学生的升级决定主要依据学习进步程度而不是出勤率。像往常一年,学校也会在6月份为学生做出升级决定;对于参加会考的高中毕业年级学生,如果在高中会考中获得了及格及以上成绩,他们就会自动在该课程结束时获得相应的学分;对于特殊教育学生,学校将继续安排与其合作的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巡回教师团队来提供教育服务;作为远程学习的一部分,学生还要继续参加体育课,每天至少运动60分钟。
美国教育部长贝蒂·迪沃斯和纽约市长比尔·白思豪都表示,在疫情暴发期间,通过远程教育为所有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时机,是寻求尽可能多的灵活性的合理选择,是教育界人士齐心协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