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起,为了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德国引入了“无责备干预法”。这个方法的核心是不责备欺凌事件中的任何一方,而是以成立“支持小组”的方式,鼓励其他同学主动帮助被欺凌学生改善处境。

  海科·耶瑟是德国罗伊特林根市艾兴多夫实科中学的一名社会工作者(社工),他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应对校园霸凌事件。耶瑟和同事们经常到各个班级上课,指导学生们何时应向社工求助,帮助提高学生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球13岁至15岁的青少年中,有近50%的青少年有过被欺凌的经历。根据德国儿童保护协会提供的调查数据,在德国12岁至19岁青少年中,有过被欺凌经历的比例约为1/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校园欺凌除了传统的肢体冲突外,还出现了网络仇恨言论攻击、社交软件群组辱骂等新形式。这些欺凌形式相对隐蔽,给校方和家长的干预带来困难。德国儿童保护协会负责人卡杜拉·拉斯纳—提策表示,如果受欺凌学生羞于对家长、老师启齿,容易助长校园欺凌行为,对受害学生造成进一步精神伤害。

  自2002年起,为了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德国引入了“无责备干预法”。这个方法的核心是不责备欺凌事件中的任何一方,而是以成立“支持小组”的方式,鼓励其他同学主动帮助被欺凌学生改善处境。“无责备干预法”目前已被德国的292所中小学校广泛采纳。这些中小学校招聘受过专业培训的社工负责干预校园欺凌事件。

  耶瑟在艾兴多夫实科中学工作的第一年里,就采取“无责备干预法”处理了3起校园欺凌事件。他花费大量时间与任课教师、受欺凌学生、欺凌者和其他班级同学不断沟通,了解事件的原委。之后,耶瑟从同情支持受欺凌学生的同学以及直接参与欺凌的团体中挑选出6至8名学生,组成支持小组。“个别学生拒绝加入支持小组,我们就会对其进行大量教育与引导工作”。

  业内专家认为,阻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关键是唤起旁观学生对恶行的“零容忍”,让欺凌者正视错误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老师会通过群聊、一对一聊天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小组成员分享帮助受欺凌学生的经验。德国一家“无责备干预法”专业培训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该方法的有效干预,2008年到2016年期间,参与该方法的学校中,超过85%的校园欺凌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该方法的干预效果几乎不受学校类型和学生年龄段的影响。

  德国克雷菲尔德市心理服务中心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梅兰妮·纽鲍尔表示,如果对欺凌者采取强硬惩罚措施,很有可能使欺凌者对受害学生产生报复心理,并以更隐蔽的方式对其实施欺凌。“无责备干预法”旨在引导大多数学生质疑欺凌者。当学生的群体正义感被培养起来,欺凌群体接近受害学生的动力就会被遏制,进而消失。

  据了解,柏林地区正与柏林自由大学的教育学专家合作,计划让柏林所有中小学全部配备专业社工。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