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为基础的影视教育模式,将美学、史学、批评等几门学科与艺术创作活动联系起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和审美水平,更让影视教育与社会发展达到完整的统一。
“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属于人文学科范畴,是普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DBAE)理论的提出者、美国艺术教育家德韦恩·格里尔(W· Dwiane Gerer)在1984年发表的一篇《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文章中表示。在美国,“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人类文化中优秀的艺术作品为核心,通过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课程,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艺术理解力。
引导学生欣赏艺术、理解艺术、创造艺术
20世纪以来,美国艺术教育以三大理论为基础:形式主义、儿童中心主义、以学科为基础的教育理论(DBAE)。形式主义艺术教育理论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导致艺术同生活、同社会相分离。儿童中心主义艺术教育理论致力于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但是它将儿童同社会分离开来。“以学科为基础的方法”把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这4门学科贯彻到从幼儿园到中学毕业(K-12)的艺术教育中。课程设置按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将这4门学科以不同的形式讲授,以达到提高学生鉴赏艺术、批评艺术、创造艺术作品能力的目的。虽然“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最早是面向美国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而提出的,但如今,美国综合性大学也把这一理论引入高等专业影视教育。而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也因此能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顺利接轨,减少学生在不同阶段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不适应与断裂感。
“‘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主要从4个方面来看待艺术与人的关系。在制作艺术作品、欣赏艺术品质时,将艺术置于超越时间的文化背景下,讨论和验证其对艺术特征、价值、重要性的判断。”美国学者艾森纳(Eisner,E.W.)曾表示,该理论需要完成的4个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艺术创作能力的技能和想象力;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评论艺术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的价值所在。
因此,在美国的艺术课程中,无论是课程安排、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一切都以这个总体目标为出发点。“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中的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及美学4种课程,对应到高等教育影视专业教育就产生了影片创作、电影史、电影批评及美学这4个分支课程。影片创作课除了包括各种创作课程以外,同时也包括剧作、剪辑、摄影、录音、制片、后期等与创作相关的课程。而另一部分课程是电影史、电影批评及美学课程。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在美国,艺术教育呈现出多种教育方式与目标。美国艺术家莫里斯·布朗(Maurice Brown)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一书中提出了艺术教育4种价值取向:为学习技巧而创作,这类教育常常把创作穿插于其他科目的教学,以其他科目为主,艺术创作为辅来挖掘学生的艺术才华;为就业而创作,这类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教给学生生计的同时使其作品个性化;为表达情感而创作,这类教育要求学生的自由和个性得到尊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为增进理解而创作,这类教育主张要注重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异同,在集体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影视创作中也存在以上4种价值取向,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目标来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而学习电影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有效地与过去进行交流,怎样理性地进行思考、欣赏和理解当代社会环境,培养自信心及理解文化差异。
斯蒂温·艾迪斯(Stephen Addiss)将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归结为4种:形式分析,即艺术家用特定方法将视听各要素组合在一起,用以表现特定的主题;生平事迹研究,即艺术家的背景和个人的精神世界;主使人和观众研究,即艺术家以某种方式受托进行创作,或者向欣赏者表达一些观点;文化研究,即艺术家要表达他所处时代的社会价值观。通过这4个方面的研究,史学家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帮助我们在现实中寻找自我,在人类精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是水火不容的。然而,美国艺术教育家乔治·吉伊根(George Geahigan)提出了艺术教育的三种教学活动:个人反应活动、概念与技巧教学和学生研究活动,并将艺术批评课程的侧重点放在个人反应教学上。通过营造自由、平等、坦诚、以交流为目的的宽松讨论气氛,教师提出个人问题,引发课堂讨论,来促进学生的批评探索思考;或通过写个人反应文章,非正式写作练习、校外考察和现场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对待艺术作品的思考写下来。而在艺术批评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只需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艺术作品的背景材料,讲授一些美学概念和艺术的专门知识,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有关的批评文章。
美学,是哲学的分支,以艺术研究为主。米切尔·帕森斯(Mlchael J.Parsons)与基内·布洛克(H.Gene Blocker)在他们的《美学与艺术教育》一书中提出:“美学是要分析我们对艺术的认知观点。其中一些观点对于艺术而言十分具体,例如设计、形式、韵律,有些则不然,像情感、美、现实、交流和判断。后者中的诸方面更多地源于日常生活,而不是某种说教……由此表明,美学表明了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实践也表明,美学与艺术创作有着必然的联系,两者必须结合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艺术家。
使艺术教育与社会发展形成统一
以学科为基础的影视教育模式,将美学、史学、批评等几门学科与艺术创作活动联系起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和审美水平,更让影视教育与社会发展达到完整的统一。因此,以影视教育为例,“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可引导艺术教育积极发展。
首先,改变教学观念。在教育中应该准确定位教学培养目标及培养价值取向,即每个院校都要形成自己的专业定位。例如,美国影视类院校主要有4种类型,即主流商业电影学院(南加州大学)、独立电影学院(纽约大学)、试验电影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及专门培养动画人才的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我国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师资力量,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品牌,这势必将对我国培养多元化的、国际化的、专业化的影视人才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改革教学内容。艺术教育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应该实行创作课程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按“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影视类学生不但应学习剧作、摄影等与创作相关的课程,同时也应学习史论、理论、批评、美学等相关课程。此外,开设一些美术史、戏剧理论、音乐批评、艺术等相关课程也非常必要。因此,影视课程体系可分为4个学习领域:视听·技术、史论·理论、欣赏·批评、艺术·美学。
再其次,改革教学方式。艺术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一种互动和交流的关系,应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相互交流的新模式。同时,影片拍摄也是一个团队活动,不可能一个人完成,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实行以下措施:实行个性培养,建立导师负责制度。导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及特点进行专业指导,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与老师更多的接触学习到老师的艺术思想。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布置小组作业,并在课程作业评价体系中加入团队合作评分标准。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