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是日本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之外的又一重要教育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以食物为载体的各种教育。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饮食体验,不仅可以学习与食物相关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们选择和搭配食物的能力。

  食育,是日本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之外的又一重要教育理念。简单来说,就是以食物为载体的各种教育。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饮食体验,不仅可以学习与食物相关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们选择和搭配食物的能力。食物是人类生存之本,但饮食的意义却并不局限于保证人的生理生存。实际上,食物既能滋养健康的身心,还能帮助完善健全的人格并带来丰富的人生感受。因此,食育可以看作是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基础。食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饮食、营养和健康知识、环保意识和学农教育、普及日本的饮食文化等。日本的食育一开始主要针对孩子,目前已经扩展到各个年龄层的人群,成为日本终身教育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1、日本的“食育”理念

  在日本,食育的观念最早始于养生。江户时代的儒学家贝原益轩因早年学医,在其所著的《养生训》中,提出养生可以改变“天命”,他主张吃饭八分饱,少食油腻肉食,多食清淡,细嚼慢咽快乐进食有利于长寿,从而改变天命。明治时期的医师、药剂师石塚左玄在1898年所著的《通俗食物养生法》一书中提到“体育、智育、才育,归根到底皆是食育”,从营养学的角度论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此外,与“食育”相关的理念在江户时代的武士“家训”中也有出现。“家训”要求,武士在吃饭饮酒的过程中严禁暴饮暴食,避免奢侈浪费,不仅要遵守饮食的礼仪,而且还要保持武士的威仪美感等。这里的“食育”是以“家训”的形式作为武士的行为规范和教养礼仪而被实践的。首次从教育层面提出“食育”理念的人是日本作家村井弦斋,其在1903年所著的《食道乐》中提出了“食育论”。村井弦斋认为,“对于儿童来说,食育比德育、智育、体育更重要,体育、德育的根本在于食育。”但是,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饮食首先要满足果腹的生存需求,因此食育的教育理念在那个时期很难得到普及推广。

  食育的理念在日本重新受到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各种与食物、饮食相关的问题也开始频频出现。于是,从事教育、食品营养和环保等行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关注更高维度的元素,比如食品安全、营养健康、饮食文化、食物生产消费过程中的环保等。他们从各个方面提出了食育层面的要求,并纷纷将西方国家的一些食育理念介绍到日本,对日本在国家层面推动食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3年,日本厚生省(相当于我国民政部)监修了《思考食育时代的食品》一书,标志着日本从政府层面推广“食育”的第一步。但是,由于当时主要关注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此书的影响也只限于食品业的从业人员。食育观念真正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则是2003年,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其施政演说时直接使用了“食育”一词。自此,食育开始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2005年6月10日,在日本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下,日本国会通过了《食育基本法》,将食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环,从法律的角度来保证国民的身心健康,塑造孩子们健全的人格。

  2、“孤食”“个食”的忧虑

  战后几十年,社会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直接影响到了日本人的餐桌文化。众所周知,日本人传统饮食结构的中心是稻米,在稻米的生产过程中也孕育出日本特有的共同体文化。村落共同体成员间协作完成春种秋收,春天举行节日祈求风调雨顺,秋天感谢自然馈赠收获五谷丰登。年复一年的劳作中加深了对自然的理解、对食物的认识,并强化了邻里之间的关系纽带。从家庭范围来说,家庭成员辛苦劳作后围坐在饭桌前边享受食物边聊聊家常,地方的传统饮食文化、家族的特色料理自然得以传承。饭前的“感恩,我要吃饭啦”、和饭后“多谢款待。”饱含了对食物、对自然、对食物制作者的感恩之情。但是,战后日本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大家庭急剧减少,涌入城市的年轻人组成了小的核心家庭。曾经,为人父母者多为在田间辛勤种植稻米的农民;而今,生儿育女的多是公司职员。食物来源由亲身感受到的自然馈赠变成了用金钱购买的超市供给品,食物与自然、与地域之间的密切联系被割断。生活在城市家庭的孩子们没有机会目睹长辈在田里的辛劳,与整日早出晚归的爸爸共同进餐的机会都变得非常难得。

  随着日本女性的高学历化和就业人口的增加,能有时间给孩子做丰盛饭菜的家庭也在逐渐减少。日本传统早餐的酱汤、米饭、烤鱼等逐渐被西式快餐的面包和牛奶所代替,午餐大都交给了学校的“给食”(配餐),晚餐从超市买回半成品,甚至从快餐店、便利店买回盒饭凑合的家庭也大有所在。曾作为日本一大特色的“妈妈便当”和“爱妻便当”也是逐年减少,传统的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边吃饭边聊天的场景更是越来越难以见到。日本近年来出现的“孤食”“个食”等新概念,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孤食”就是指一个人单独吃饭,“个食”就是虽然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自己吃自己的,家人之间零交流。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长时间的不景气使得爸爸的收入减少,大量的家庭主妇也不得不加入到工作大军中来,妈妈的忙碌加剧了“孤食”和“个食”的社会现象,而便利店、便当店、各种快餐行业则迅猛填补了这一空白。虽然可以果腹,但营养均衡自然不能与家庭料理相提并论。最让人担忧的是长时间的“孤食”和“个食”,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成为又一个诱发校园欺凌的因素。

  3、由饮食连接起来的社会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各国食品的涌入,给日本的传统饮食文化带来冲击。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国际化的进程也让世界各个国家的食物都蜂拥而入。汉堡、薯条、可乐等西式快餐自不必说,东南亚、印度、土耳其、墨西哥等国的食物在日本都非常普遍。与清淡的日本传统饮食相比,强烈刺激性的外国美味俘获了大批年轻人。同时,物质的极大丰富很容易造成对食物的浪费,同时也很容易忽视粮食生产者、食品加工者付出的劳动。各种快餐、零食虽然美味,但是各种调料、食品添加剂以及防腐剂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各种不良生活习惯。最近出现的两个新词汇“固食”和“粉食”,反映了人们在饮食上的不良习惯。“固食”指的是只吃自己喜欢的固定的食物,“粉食”是指只吃用面粉等做成的各种食物而不吃米饭或其他蔬菜。长时间的偏食、暴饮暴食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影响到性格和人格的形成。而且,各种便利食品、外来食物的冲击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以米为主食,以鱼类和蔬菜为辅食的日本传统饮食越来越疏远,对本国料理的味道变得陌生,感情也越来越淡薄。

  饮食结构的变化还加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乖离。战后快速的城市化让大量的年轻人涌入城市,农业的从业人口大量减少。加上日本近年来严重的老龄化现象,一些偏远的农村甚至出现了农田荒芜,人迹罕见的迹象。日本土地狭小,精耕细作的农业虽然无法与国外的大机械化生产相提并论,但这块土地上生长的粮食、蔬菜和水果却是日本传统饮食文化形成的根基。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外来食物,关注日本农业和地域发展的人就越来越少。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隔阂进一步扩大,还会影响到日本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以及在粮食种植和食物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传统饮食文化。此外,近年来频发的化学肥料以及农药的过度使用等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对食物生产者和加工者的信赖度降低,也逐渐影响到以食物为纽带的社会关系。通过食育,重塑以食物食用者、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纽带,培养人们对日本传统食物、农业的关心,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交流,对于振兴日本的农村,发展日本的农业都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4、让年轻人好好吃饭

  2005年,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食育基本法》的宗旨就是要通过食育来培养孩子们对食物的正确认识,选择食物的能力和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这对孩子来说将终身受益。通过对于食物的深入认识,可以加深人们对大自然和对从事食物生产相关的劳动者的理解和感恩。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推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流对话,重新构筑食物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赖关系,可以增加地域社会的活力,促进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的发展传承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提高食物的自给率。

  日本《食育基本法》规定,政府要积极制定各种政策,从法律和财政方面推进《食育基本法》的实施,同时需要每年向国会提交有关食育推进政策、食育推进状况的白皮书。内阁府大致以5年为一期,制定“食育推动计划”,并组织文部省、厚生省、农林水产省以及社会各界携手实施。每次推动计划都会根据当前饮食环境所面临的焦点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促进食育的健康发展。2016年,在前两次“食育推动计划”的基础上,面向2016年到2020年制定第三次“食育推动计划”。将计划的重点确定为:(1)以年轻一代为中心推进食育(2)推进与多样化生活方式相适应的食育(3)推进能促进人们“健康”长寿的食育(4)让人们充分意认识到食物循环生产和环保的关系(5)推进饮食文化的传承。

  2018年《日本食育白皮书》调查表明,目前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在食物相关知识、饮食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多,居各个年龄段之首位。然而,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却认为自己年轻时并不存在如此严重的问题。这充分说明了,日本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年轻人饮食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以年轻人为中心推进食育势在必行。不过,食育也要适应人们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不仅要在个人和家庭中,在各种餐饮店、便利店、超市以及各种食物生产和加工产业界也必须同时实施。日本目前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但是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做后盾,长寿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而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是世界性的课题,食物的循环生产和环境保护紧密相连。在国际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保持本土特色,促进日本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也是非常必要。2016年,第三次“食育推动计划”的制定,正是关注到以上日本社会在饮食文化方面的焦点问题。

  目前,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日本已经形成多方联动的食育推进机制。概括来说就是由农林水产省负责制定食育推进计划,再由食品安全委员会、消费者厅、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等各个关系省厅共同携手推进,然后各个都道府県、市町村再根据“食育推动计划”的基本精神,结合当地的特色环境,制定出适合本地的食育推动政策并付诸实行。而当地的个人、家庭、学校幼儿园、农业渔业部门、各种民间团体、保健医疗机构等则是食育推动计划的实施主体。

  5、以食育传承民族文化

  从个体来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食育的第一步。据调查表明,小学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是84.8%,而中学生则为79.7%。针对这一问题,日本文部科学省联手独立行政法人国立青少年教育振兴机构,在对中小学生生活习惯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发动了“早睡早起吃早饭”活动,并在全国13个地方开始推行。为了配合此项活动,有的学校的营养教师开始给学生开公开课,讲解早餐重要性,并举行“生活习惯大检查”活动督促大家吃早餐。有的学校则通过学生会组织剧目演出的方式呼吁大家养成吃早餐的好习惯。为了从家庭层面推进食育,政府还专门针对孕妇和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推出“21世纪健康亲子活动”,呼吁从孕妇开始关注食育,为了鼓励爸爸们也参与到家庭的食育中来,2007年又推出了“爸爸开饭啦”有奖活动,鼓励爸爸们也要积极为家人做饭,在家庭内开展食育活动。

  学校和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是推广“食育”的重要阵地。为了食育的开展,文部省面向全国的公立学校制定了《食育指导手册》,并积极推广配置“营养教师”制度。2005年,全国公立校仅有营养师34名,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截至2018年5月1日已经增到6324人。“学校给食(配餐)”一直是日本公立学校的一大特色,目前日本小学的99.1%,中学的89.9%都实施了学校配餐制。学校配餐制的实施为食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2017年,日本全国的学校配餐中,日本国产食材的使用率达到76.7%,而当地食材的使用率达到26.4%。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今后将进一步在学配餐中推广当地食材,并积极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对当地食材进行研发推广,不仅可以让孩子很好地品尝到家乡味道,记住家乡味道,还可以节约运输成本,保证食材的新鲜,同时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为地域振兴贡献力量。此外,很多市町村的教育委员会都和当地的生产团体建立了合作关系,一起举办丰富多彩的“乡土料理教室”“传统饮食文化传承”等活动,当地的生产者也从“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原则出发,研发出很多适宜学校配餐的加工食品。还积极为当地的中小学校提供亲手种植,采摘的机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接触大自然。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和幼儿园,还在学校的空地上种植一些简单的蔬果,并直接把这些蔬果用于孩子们的给食,让孩子们充分地接触大自然,体验耕种艰辛和收获的乐趣。

  日本政府各个省厅、各级地方政府还举办了诸多“健康饮食指导”“糖尿病预防对策”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推广活动。农林水产省推出了“日本式饮食生活”,号召各个地方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推广日本传统饮食,携手水果生产者联合开展“每日水果200克”,号召在家庭和学校配餐活动中加大水果的摄入量。厚生劳动省则推出了“时尚健康生活计划”,把每年的9月份定为“时尚健康饮食活动月”,提出“每天多加一盘蔬菜(350克),每天减少2克食盐,每天都要喝牛奶”的健康目标。各地政府也纷纷响应,广岛市推出了“健康餐饮认证”制度,对推出营养均衡、健康饮食套餐的餐饮店实行专业认证,取得资格的餐厅会在门口张贴认证标志。外出就餐也能吃上营养均衡的健康餐,才可以更好地减少各种生活习惯病的产生。推广健康饮食的同时也积极提倡在食材购买、加工和食用等各个环节的节约环保。日本政府提出要在2030年前将现在各个环节的食物浪费减少50%,“食品循环利用法”也已经在探讨之中。配合政府的节约行动,横滨市推出了“光盘行动”加盟店登录制,推出小份儿菜单,提倡打包带回家等节约活动,2018年,横滨市“光盘行动”加盟店已经达到800家。

  目前,日本的食育已经贯彻到食物生产的各个领域,从食材生产的农家,到食品加工的工厂、店铺,餐馆等饮食行业,为了全国人民的健康,为了守护住“日本味道”,都在从各个环节推进食育的普及和发展。2013年,日本的“和食”成功取得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理由是“日本的‘和食’表现了日本人尊重自然的内心世界,同时作为传统的社会文化世代相传”。日本饮食孕育了独特的民族特性,这一过程本身可能就是“食育”二字的最佳诠释。

  (作者:邢雪艳,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