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各高校教学水平较为均衡,高中毕业生参加毕业考试前,只需要考虑个人兴趣、交通便利与否,选择若干志愿专业提前报名即可。

/></p><p>  奥地利属于欧洲经济发达国家,人均GDP全球领先、自然风光秀丽、基础设施完备,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国家之一。社会的高度发达得益于奥地利的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特别是以历史悠久、层次较高、费用低廉、重视职业技能和国际交流而著称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顶尖的科研水平。</p><p>  <strong>奥地利高等教育的双元制发展</strong></p><p>  奥地利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目标、教育理念明晰,生源相应也有区分。</p><p>  传统综合性大学作为高等院校的主体部分,注重教学与培养科研后备力量,强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严谨的科研作风,轻实践经验,生源大多有文理高中的就读背景。</p><p>  高等专业学院传授的理论知识相对不及综合性大学全面,在必要的理论基础上,侧重实践应用,企业实习较多。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课程设置尽量满足企业需求,主要开设有造型艺术、经济、工程、社会学、自然科学和健康科学等专业。学生能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毕业后往往直接进入实习企业工作。生源大多在高中阶段就读于高级职业学校,偏向双元教育机制。在校期间的实习使毕业生更看重职场经验和就业竞争力,并且可以获得一定报酬,因而受到众多学生的欢迎。</p><p>  其次,奥地利的教育普及程度非常高,仅800万人口的国家拥有近50所高校。</p><p>  早在18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奥地利就对6~15岁儿童开始实施了9年义务教育,由国家承担学龄儿童的相关学杂费。现今,不仅奥地利适龄学童免交学费,享受国家补贴的教材和交通月票,而且凡是持有奥地利合法居留的居民,以及欧盟公民都有权利享受奥地利价格低廉的高等教育,每学期仅需要支付大约360欧元学费。高校还有不同程度的减免政策,特困生可以申请国家资助。面向平民的教育政策提高了公民素质,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p><p>  与全民教育理念相契合的是比较容易获得的高校入学资格。除了医学、法学等个别热门专业有名额限制,额外规定了录取标准,其余专业不设立全国或联邦州统一的入学考试。只要通过高中毕业考试,或者具有同等的高中毕业证书,年龄不限,都允许进入高校学习。尽管每年都有10%左右的高中生无法通过毕业考试,但总体升学率还是高达90%。</p><p>  奥地利各高校教学水平较为均衡,高中毕业生参加毕业考试前,只需要考虑个人兴趣、交通便利与否,选择若干志愿专业提前报名即可。相较于私立高校,公立高校的文凭更受青睐。不过并非所有中学生的志向都是就读大学,一些学生早在5年级和8年级时就经历了两次抉择与分流,进入了双元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p><p> <strong> 奥地利终身教育的发展</strong></p><p>  奥地利是欧洲范围内终身教育的楷模,鼓励各年龄段的人,包括在职人员和老年人坚持学习,并给予实质性支持。</p><p>  著名的萨尔茨堡大学推出了55Plus项目,是针对55岁以上(包括不具备高中毕业证书)的人员举办的非学历教育项目。中老年学员能够选修萨尔茨堡大学四大院系超过400种不同的课程,考试自愿参加,每学期只交180欧元学费,外加20欧元的管理费。他们和全日制大学生一起听课、讨论、作报告,并积极参加考试。</p><p>  非学历教育之外,老龄居民还可以申请大学正式的学历教育,注册为学生,获取欧盟承认的毕业文凭,即便是年过七旬的“祖父母”级别的学生也可以联系导师并攻读博士。</p><p>  随着欧盟博洛尼亚进程(编者注:博洛尼亚进程,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的深入发展,奥地利从2010年起基本实现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三级学位制度,但仍有部分大学(或学科)保留原来德奥两国特有的二级学位制度,即本硕连读硕士文凭和博士学位。高校规定的学习时间为学士6~8学期、硕士3~4学期、博士6~8学期。综合性大学和高等专业学院均可颁发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证书以及本硕连读毕业文凭,博士学位通常只在综合性大学设置。</p><p>  培养机制方面,硕士、博士教育是本科生教育的自然延伸,学生自愿联系导师申请,不受年龄限制,但攻读博士的专业领域须与硕士专业一致,导师根据申请者的实际科研能力决定其能否成为博士生。</p><p>  奥地利的大学不设研究生院,博士生教育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安排,主要实行导师制。通常导师会要求申请者在开始独立研究之前,补修一定课程,参加的学术会议可以抵算学分。之后申请者进行开题答辩,如果研修计划获得教授委员会批准通过,就可以签订培养合同,接下来撰写论文和毕业答辩,攻读期间没有发表学术文章的硬性要求。另外,欧盟公民免交博士学费,理工科博士还可以得到导师的资助,具体数额由导师决定。</p><p>  <strong>欧洲学分转换机制的普及</strong></p><p>  奥地利高校学业考核采用与欧洲学分转换机制挂钩的学分制,为学生实现跨校、跨专业选课,甚至中途休学、更换专业方向和转学提供了平台。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必修课、选修课的学习,通过口、笔试或撰写学期论文累积学分,最终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方可毕业。</p><p>  由于奥地利沿袭欧洲传统大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格的学术标准,很多学生无法在建议的时间内完成学业,甚至中途辍学。</p><p>  据奥地利主流媒体维也纳《标准报》(Der Standard)刊登于2017年7月14日的文章引用的APA统计数据,奥地利2008/09学年入学的本科生,七年之后的毕业率才达到50%,其中不包括中途改换专业的人数。针对逾期毕业,奥地利教育部门尚未出台明确的处理规定。</p><p>  奥地利高校宽进严出的政策方针,使不少学生望而生畏。根据奥地利联邦教育部官网发布的2017年《高校报告》,从2012/13学年至2015/16学年,奥地利本国学生的高校入学人数同比下降了8.1%,而外国留学生的入学人数上升了11.2%。这一趋势与奥地利颇具市场竞争力和就业前景的职业技能教育不无关系。不少奥地利中学生偏向于尽早进行职业技能的学习,以积攒经验,而并非执意寒窗苦读。外国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可以归因于博洛尼亚进程为奥地利高校带来的更多竞争优势。</p><p>  关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联邦和各州并无统一规定。各高校按照学校的教学传统、科研水平和授课教师的意愿自行决定。以萨尔茨堡大学德语系为例,该系开设了德语文学、德语语言学和德福教学几种不同专业方向的讲座课、研讨课等教学活动。</p><p>  讲座课由教师围绕某一主题作报告,传授基本知识点,不留讨论的时间。但任课教师会公布每周固定答疑时间,解决学生的疑难,学生只需提前通过电子邮件向教师预约面谈即可。研讨课侧重于启发、深化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是主要形式。课程伊始,教师开列学生应逐本研读的书单,并由学生挑选一个课题每周轮流作报告,之后全班讨论。</p><p>  同样是一篇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国内的德语课堂会偏重整部作品的意义理解和文章架构,但奥地利教师只就其中某个点或个别段落进行思维引导,不会在某一个结论上左右学生的想法。</p><p>  <strong>国际化的语言教育理念</strong></p><p>  奥地利的高校非常注重国际交流合作,萨尔茨堡大学超过一半的教职员工和38%的在读学生都来自外国,这在奥地利高校中并不罕见。学校还与世界多个国家的众多高校建立合作培养关系,并为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减免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留学生的学费。该校与奥地利驻外使馆达成了协议,减免非欧盟留学生申请奥地利签证的费用。校内的语言中心秉持世界一体的宗旨,提供超过10种不同国家语言的课程,针对学生只收取极少的费用,部分语言课程还能折算成学分。一系列举措都体现出奥地利高等学府面向世界,尊重知识、崇尚学术的开阔胸怀。</p><p>  奥地利的诸多高校政策都有向学生倾斜的趋势,充分考虑、照顾各国学生的利益。只要注册为在校学生,就可以享受高校提供的各种优惠便利。例如,免费使用全国所有高校的服务设施、运动场馆。通过学生的注册ID登录奥地利高校联盟网站,免费下载文献。值得一提的是萨尔茨堡大学的图书馆,包括各院系的专业图书馆都做到了完全服务社区。社会读者不但可以免费借阅、下载、扫描馆藏书籍文献,还可以通过图书馆远程借阅他馆的书籍。</p><p> <strong> 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比较与借鉴</strong></p><p>  简言之,奥地利作为博洛尼亚进程的参与国,其高等教育在尊崇学术、传授技能的同时,做到了亲民、服务民众,与我国高校的精英教育、严进宽出的招生毕业制度形成鲜明对照。由此,博洛尼亚进程的奥地利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对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若干借鉴之处。</p><p>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衔接主要是通过高考这种方式来实施的,高中阶段虽有部分学生进入了职业学校进行技能培训,但大多学生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就此,我国高等教育可以借鉴奥地利综合性大学和高等专业学院的培养模式,实施双元制职业技能培训和科研理论人才的分类培养,做到人才培养的技能型和学术型双向发展。</p><p>  第二,我国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绝不可忽视终身教育和服务社会的理念,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是高校“双一流”发展的重要体现,借鉴奥地利硕、博士终身教育的模式,如萨尔茨堡大学推出的55Plus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不限定招生年龄,尝试各个年龄层次的硕、博士人才培养机制。</p><p>  第三,语言教育服务专业学习是欧盟许多国家尝试的一种教育职能,如萨尔茨堡大学为学生提供超过10种不同国家语言的课程,只收取极其少量的费用,充分体现了语言教育服务专业学习的理念,也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打下了基础。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所提供的语言服务课程仅为英语且收取一定费用,此种状况无形中制约了高校的国际化发展。随着我国高校国际学生数量的增加,高校也可以实施语言预科教育,在国内外学生中开展一学期或两学期的多语种语言教育,然后再进入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这也是语言教育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国际通用教育模式。</p><p>  (作者分别系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西安文理学院特聘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博洛尼亚进程的欧洲大学语言教育研究》〈16BYY082〉阶段研究成果)</p>
</article>
</div><div class=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