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教育政策研究院(EPI)的这份报告中,华裔学生样本的比例很小,只有0.4%左右,但是学习表现相当突出。小学毕业时,华裔学生的知识水平就领先英国白人学生12个月。

  据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众号报道,英国教育政策研究院(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最近发表了一份报告,通过研究国家学生数据库(National Pupil Database)中的英国小学生成绩数据,和对比不同种族中学生的GCSE考试成绩,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华裔学生的表现要明显比英国本地白人学生(White British)优秀,差距还随着年龄增长越拉越大。

  在英国教育政策研究院(EPI)的这份报告中,华裔学生样本的比例很小,只有0.4%左右,但是学习表现相当突出。小学毕业时,华裔学生的知识水平就领先英国白人学生12个月。到了中学之后,中英学生之间的差距还在增加。这项研究用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水平,学生一般在14岁左右学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课程,两年后参加考试。

  在英语和数学两门课,华裔学生的平均能力就领先本地学生24.8个月,相当于16岁的华裔就已经开始学别人18岁的课程了。

  对于华裔学生的成绩,外国网友一向十分服气,在Reddit上讨论大多类似如下观点:

  “华裔学生16岁的时候就相当于学别人18岁学的内容了,惊呆。”

  “他们学得太快了,简直就像提前两年出生。”

  “你见过他们学习有多努力吗?我在大学的时候虽然成绩也不错,但是投入学习的时间和认真程度还是比不过亚洲人。”

  也有网友指出,华裔学生的成绩来之不易,有的甚至是“举全家之力”才得到的。

  “成绩背后的代价是什么?”

  “许多中国家庭都将教育放在第一位。我来自东方,在我们的文化中,孩子一向是家庭中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如此重视教育的原因。”

  在这些外国网友的固有观念里,华人学生似乎只有学习成绩能拿得出手,在其他综合素质方面比如情商、兴趣爱好,都表现平平。

  华人家庭确实一向比较重视教育,也愿意为教育投入。但一些进入英国名校就读的华人学生和家长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能进入名校,并非全靠考试成绩,如果除了会读书之外什么也不行,华人学生在进入名校的第一步——入学面试中就会被淘汰。

  李雨时就读于圣保罗公学,这所学校在《星期日泰晤士报》“ParentPower Schools Guide 2019” 的排行榜上,凭借A-levels和GSCE成绩排名第六。

  他表示,参加圣保罗的面试,会回答正确答案远远不够。考官真正看重的是学生能在他们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把这个问题解答出来,“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孺子可教’”。

  李雨时说,他在圣保罗学习时,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源于对知识的渴望。”

  他对生物这个科目很感兴趣,每个周一,他参加的生物医学社团,都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做讲座;到了周二,他又去参加生物技术社团,“做很多可能到了大学才做的实验”。他对其中的一个实验印象深刻,他们运用荧光蛋白的一种技术,使得一种细菌发光,“这在书本上可学不到”。

  抱着对学习的巨大热情,只有12年级的李雨时,已经自学完了13年级的生物知识,还在13年级的学生才参加的全英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

  姜女士的两个孩子分别就读于英国私立高中和预备学校,她向《华闻周刊》表示,英国私校的面试多种多样,不一定是与学生聊天20分钟,就发入学通知书。有的学校会直接邀请学生去校园里体验一天,正常上课做活动,通过观察孩子的性格、聪慧度、表达方式、待人接物等,来了解这个孩子适不适合这所学校。

  另一位学生家长张一帆接受采访时说,他的大儿子考上了伊顿公学、哈罗公学、威斯敏斯特公学、圣保罗公学等英国顶级私立学校,陪考一圈之后,他总结道,这些学校绝对不要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更喜欢招收全面发展,单纯善良性格好的学生。

  在张一帆看来,能被伊顿公学录取,与其说是因为成绩,不如说是因为孩子懂得如何与人交流,也就是常说的“情商高”。“他似乎有一种天生的能力,知道怎么和面试官顺畅交流,达成共鸣,这一点在面试中尤其重要。”

  诸多名校也明确表示,他们选拔学生,绝不只看成绩。

  圣保罗公学的马克•贝利校长表示,在面试中,除了考察应试者的学术能力,他们还看重学生的这几个方面: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能自我激励;对事物好奇,但不局限于对学术的好奇,可以是对体育的,可以是对音乐的或对其他事物的热情。”

  从校方角度来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成绩和升学率,他们更看重对学生的培养。

  贝利校长坦言,他知道所谓的“牛剑”入学率对学生和家长的重要性,也了解外界会以这个数据来评判他们。但是他认为,“牛剑”入学率只是一些学校用来招生的宣传“噱头”,而教育从业人员更感兴趣的是“学生能不能读到最适合他们的课程。”

  另一所知名中学七橡树中学干脆放弃了A-Levels(英国高考)课程,转而为学生提供IB国际高中文凭。招生办主任爱拉贝拉•斯图尔特表示,他们最看重IB教育体系中的“TOK”(Theory of Thinking)课程,要求学生反思什么是知识的本质,以及人们是如何获取现有知识的。

  斯图尔特说,“学术成绩固然重要,但考入牛剑并不是我们学校的唯一指标。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在这里快乐地学习。”

  除了这两所学校,记者还采访了温彻斯特公学的市场部主管詹妮•迈克扎克(Jenny Michalczuk)和市场专员莎朗•桑赫斯特(Sarah Songhurst)。

  她们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分享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温彻斯特公学为每个来此读书的学生提供了个人学习和发展的独特环境。这里的录取标准,不仅仅是基于学术测试,还希望确保孩子们真的适合这所学校,让他们能在学术追求之余,可以尽情探索他们对体育、音乐、艺术和文化等多种领域的爱好。”

  桑赫斯特举例说,孩子们在开学两周时可以自由尝试足球、板球、皮划艇、击剑、高尔夫、网球、橄榄球等30多种体育运动,最终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而各项运动的老师选拔学生的标准也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决定,而不是根据谁成绩更好来决定。

  桑赫斯特总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之后的事实表明,那些对某项体育运动有兴趣的学生,果然进步也更快。”

  她讲起一个亚洲学生的故事:“有个男孩是数学天才。按理说他沿着数学之路,一路考上牛剑也不是难事,但在温彻斯特公学,学习并不是考核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他在这里需要去运动,和朋友社交,学习几个新的才艺。我觉得这也是温彻斯特赋予他的,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可能。”

  在这样的紧张却不“唯分数论”的学校氛围中,学生也会更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即便是成绩领先的中国同学,也不是人们刻板印象中只会读书的榆木疙瘩。内外兼修、会学也会玩——这才是真正的华人“学霸”。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