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孩子的成长交友过程中,有一个大家都非常喜欢的活动,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到一个有创意的地方去玩耍和过夜,美国人叫借宿。

  在美国孩子的成长交友过程中,有一个大家都非常喜欢的活动,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到一个有创意的地方去玩耍和过夜,美国人叫借宿。借宿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家庭组织的,也可以是学校组织的,或是其他机构组织的。美国家长对孩子们的借宿大多持肯定态度,也特别喜欢这种方式,愿意送孩子到别人家里过夜,或者邀请别的孩子来自己家里过夜。

  家长在借宿中

  保证孩子的主角地位

  大部分时候,借宿是一种父母和孩子主动设计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需要,约定同伴后,回家和父母商量;有时也会是父母感觉孩子寂寞,需要伙伴交流,和孩子商量后一起决定。

  有责任心的父母还会去了解参与活动的其他孩子家庭的大体情况,帮助孩子做出最后决定。活动的主题大多由孩子们自己决定,可以通过漫无边际的讨论,确定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主题,比如女孩子的睡衣派对,男孩子的游戏之夜等。晚上,孩子们可以在卧室睡觉,也可以在地下室睡觉,还有些孩子喜欢睡在客厅的沙发上、地板上、睡袋里、帐篷里等等。

  在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借宿也是有要求的。家长一般不会自作主张,让孩子和不喜欢、不熟悉的孩子交往。他们认为,相互熟悉的孩子,共同语言会多一些。家长们对孩子的表现可随时进行电话沟通,但也不会过于频繁,他们会尽量让孩子去向自己的父母汇报。

  同时,在整个借宿过程中,家长会保证孩子的主角地位,尽量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做决定的空间。比如,带什么玩具、图书,玩什么游戏,穿什么睡衣等,让孩子有一种“我是小主人,这是我的小客人”的感觉。在主办借宿的家庭中,父母也要求孩子们要真实,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作息、饮食、游戏,都尽量保持平时的规矩,不特意迁就。尤其是当孩子们出现争执的时候,父母不会过多干预,因为孩子们往往三分钟过后就又高兴地在一起玩了。

  学校和社会机构

  会组织特色借宿

  离家借宿是美国西切斯特地区学校的一个特色。学校会举办一夜的露营活动,孩子们不仅在游戏中其乐融融,而且活动还能有力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为这项活动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加,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申请程序才可以。学校有一个硬性规定,活动报名只对学校三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开放,并且申请者必须完成全年阅读计划。

  谢丽尔·查伯雷克是玛丽霍斯小学的图书管理员,她说:“学生必须完成阅读计划才能获得参加活动的资格。具体而言,在整个学年中,学生需要读完规定的10 本书。这些书必须是尚未读过、内容适宜学生的,而且不能是课堂上选定的图书。这个活动鼓励孩子们为了快乐去阅读。在申请参加这次活动之前的日子里,学生们放学回家后,他们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会从电脑游戏、网络聊天上转移出来。他们为了享受快乐去阅读,而不再是当作任务去完成。”

  一些公共场所也可能成为孩子们进行借宿的选择。譬如,华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会开放IMAX 屏幕,为来访的孩子们放映电影。寂静的博物馆之夜,带给孩子一种特殊的神秘感,仿佛陈列的展品都会苏醒过来。大家知道的美国经典电影《博物馆奇妙夜》,就是对孩子们参加借宿的经历和体验的艺术展示。

  ■故事

  学生们集体体验无家可归的借宿

  高中生们在这个周末经历了一堂课,感受下雨时在户外露宿纸板下的滋味。其实,天并未真正下雨,学生们睡在一个流浪者收容中心的空地上。在凌晨三点、学生们睡得正香的时候,草地上的喷水系统意外打开,部分学生被浇了个透心凉。

  这次由天主教慈善机构与乔布斯住房和重建公司赞助的学生户外借宿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贫困,并激励他们努力减少世间的不幸。在距离州监狱和一个无家可归者避难所一步之遥的布雷德就业中心,大约76个学生度过了他们的周六夜晚。在这12小时的露宿期间,学生们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热腾腾的早餐,并听了他们的故事和演讲。周日一大早,学生们就准备回家了,此时他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共有8所中学的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虽然没有下雨,但气温很低,徘徊在4~5摄氏度,安布罗斯说:“我没有因为被淋湿而感到生气,我意识到自己的幸运,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美好的。”安布罗斯继续说,“我几乎拥有一切,无家可归者几乎一无所有。课余时间,我在离家很近的超市打工,常看到无家可归的人在立交桥附近睡觉,我偶尔会买一些苏打水和饼干送给他们。”

  ■讨论

  借宿也有风险和争论

  借宿也有风险。我的一位同学曾讲过他儿子的一次借宿经历。他儿子小黄十岁时来到美国,初中阶段接受了同年级同学的邀请,周末去其中一家借宿。小黄到同学家后,有个同学就拿出了大麻让伙伴们吸,并说吸食大麻能给身体带来快慰感等。所幸的是,小黄是个接受过中国传统家教的孩子,对在北美吸食毒品之类的事,父母早就给他打过预防针。所以,他果断拒绝,选择让爸爸接他回家。

  一个刚刚移民来的中国孩子参加了借宿后,感受颇多。这个孩子是从国内来的独生子女,不太懂得如何与同龄孩子长时间共处。他这次偶尔与不同的孩子玩耍,感觉很友好、很兴奋,他发现美国的孩子能做很多家务,而自己在家中多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活动让孩子开始对自己在家的行为进行反思,家长也觉得孩子经历了借宿后,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懂得独立、宽容、尊重和合作。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教育不能离开社会在真空中进行。对于美国孩子的借宿,我们在规避风险时,也应该看到它对我国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和国内的家长聊起这个话题,他们一般把孩子“看”得比较紧,害怕孩子离开自己会出现什么纰漏。

  在我看来,借宿利大于弊,关键看家长用不用心、细不细心。让孩子们在深入感受不同家庭文化的过程中,在观察他人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在友善地对待朋友的过程中,更加独立和向上,这才是我们每个家长的真正心愿。

  (文/特约通讯员 清瑕(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发自美国爱荷华州)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