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项能力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那就是共情力。共情即“同理心”,是一种“体会当事人内心世界有如自己内心世界一般”的能力。
有一项能力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那就是共情力。共情即“同理心”,是一种“体会当事人内心世界有如自己内心世界一般”的能力。共情与同情不同,后者让双方产生距离,处于不对等的位置,前者则是让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处于同样的位置。
大多数专家认同共情由三个主要因素构成:情绪/感情共鸣,即与别人的感受产生共鸣;观点/认知共鸣,即运用理性理解他人感受;共情关怀,这是我们帮助他人的动力之源。
在人与人之间矛盾和冲突频发的当代社会,培养儿童共情力尤为重要,能增强儿童对他人观点和情感的理解,从而有效减少偏见和改善人际关系,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阅读发展共情力
英国作家尼尔·盖曼说:“在阅读中,你可以感受事物,参观你永远不会知道的地方和世界。你会发现,外面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我’。共情是一种将人构建成群体的工具,它让我们不仅仅是一个自恋的个体。”书本可以作为连接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促使儿童将阅读中产生的共情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最终发展共情力。
英国有一个“共情实验室”团队,他们致力于通过阅读培养4-11岁儿童的共情力。“共情实验室”的灵感来自于一个正在建设中的神经科学证据库,其中的一项研究成果认为,文学发展了我们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产生共鸣的能力。“共情实验室”的创立者相信,共情能够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儿童的共情力能够通过故事建立。
共情实验室主要利用阅读、写作和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儿童共情力。他们发现,沉浸在精心挑选的故事和活动中时,儿童会表现出更强的共情力和读写能力,这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并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付诸行动。
六大共情技能
“共情实验室”与11所小学合作,重点培养学生六大共情技能:重视、感受、理解和尊重他人经历的能力;情感识别,拥有识别和分享情感语言的能力;有效沟通,积极倾听,深入交谈;具备理解他人感受的想象力;善于反思的能力,尤其是对他人感受和观点的反思;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将共情付诸行动的能力。
除重视培养共情力外,他们也非常重视这些共情技能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影响,期望在培养学生共情力的过程中使他们感受阅读的乐趣,发展更具表现力的写作能力,拥有更好的口语和听的能力,具备分析作者创作人物情感时所用技巧的能力,并能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感受世界文化。
在与学校合作中,“共情实验室”团队帮助学校引进心理学和文学方面的专家;提供战略规划支持、持续培训和咨询服务;给予能让儿童主导的创造性工具;提供主题书单;联系作者、出版社与阅读计划资助人;建设校际交流分享论坛;提供评估框架,包括员工调查、儿童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教师的共情力评估和记录观察。
截至目前,“共情实验室”已创立了6个基于书籍阅读的特色工具或活动——共情图书观察员、共情故事包、共情侦探、共情奥斯卡、共情作者军团、共情日,他们还为学校提供有助于共情教育的核心书目,并邀请书籍作者参与培训和活动。
如何启发儿童的共情力
如何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启发儿童的共情力?
教师比德尔所在的英格兰诺福克郡莫尔兰小学是与“共情实验室”合作的学校之一。他所教的六年级学生参与了以难民为主题的共情力培养项目。
课上,比德尔和学生一起阅读书籍,如莫里斯·格莱茨曼《男孩落水》、伊丽莎白·莱尔德《无处欢迎》,以及包括迈克尔·罗森《谁是难民和移民》等非小说作品。这些书籍对学生的影响是惊人的,他们自发要求召开班会,商量如何帮助难民,并对难民的相关新闻给予了更多关注。
为此,学校邀请来自慈善机构的演讲者与学生交流,每个学生都给叙利亚的儿童难民写了一封信。学校还为六年级学生举办了一次难民留宿派对。
自从参与难民项目后,六年级学生开始为其他年级设计有关难民的课程,班级中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合作和团队精神。学生也认识到了共情的含义及其存在的意义。
研究人员发现共情项目主要对学生产生了5个方面的有益影响:儿童的共情技能和幸福感;文化素养;家庭参与;社会行动;学校精神和策略。
培养共情力的建议
为帮助教师更快掌握通过阅读培养儿童共情力的办法,“共情实验室”团队给出了3条建议:
一是选择合适的书。找到合适的书籍。一种方法是寻找与儿童现实生活背景相近的书籍,帮助儿童理解他们的同伴可能正在经历什么。一般来说,要找那些内容完整并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故事,故事中的感情应该被巧妙地处理,而不是过分地描述,这有助于儿童理解故事中角色。
如果教师自己寻找有些困难,可以向图书管理员寻求帮助,或者鼓励儿童相互推荐。
二是教给儿童表达情感的词语。如果儿童缺乏表达情感的词语,他们就很难理解对方,也很难进行有效沟通。以故事为基础的提问和讨论可以很好地构建情感语言,尤其是当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是什么导致了角色的行为或感觉,以及他们的行为和情感的后果时。
以《金发姑娘和三只熊》为例。教师可以这样问:金发姑娘真的只是一个窃贼吗?她是不是既无家可归又饥肠辘辘?接下来可以用模拟写日记或电话采访的形式,让学生扮演金发姑娘向熊解释自己行为的原因。
三是教会学生设身处地为角色着想。让儿童与角色深入接触也是培养共情力的好方法。游戏“如坐针毡”在探索欺凌或偏见等话题时效果很好。教师根据相关的故事或剧本,让儿童塑造一个与他们截然不同的角色——欺负者或受欺负者,然后让他们坐在座位上接受采访,使他们真正成为那个角色。
这样融入角色会让学习变得更加真实——在创意写作课上,帮助儿童进入故事中的角色,让他们的描述更加生动、细致。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课程中,同样的技巧有助于培养儿童对道德问题的兴趣,以及理解他人观点。
自2017年起,“共情实验室”团队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共情日”活动。在“共情日”当天,实验室会举办各式各样的线上及线下交流与分享活动,鼓励英国各地的儿童、教师、图书管理员和作家相互推荐有助于培养共情力的书籍,使更多人了解通过阅读培养共情力的理念。
(摘编自《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